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所述方法具体为:选择采集块菌后经翻挖过的块菌出产点,以该出产点的宿主植物为中心,在直径为1-1.5m的范围内,先铲除表面的杂草,然后将翻挖出的土轻轻捣碎后作为回填土回填到该范围内。该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块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专利说明】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块菌的培育种植领域,涉及一种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
技术背景
[0002]块菌(Truffle),分类学地位上隶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块菌目(Tuberales),块菌科(Tuberaceae),块菌属(Tuber Michel1: F.H.Wigg.)。中国的商业块菌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省,在8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利用,年平均产量150多吨,最高产量,2002年,大约300吨。中国是天然商业块菌的最大出产国,成为世界商业块菌的第二个分布中心。
[0003]块菌的生长必需与合适的宿主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人工栽培块菌需要通过菌根苗培育,然后营造块菌林进行。块菌的栽培国内已有成功的报道,周期通常都需要5-7年,十分漫长。国内天然块菌自1985年发现以来,逐步为产地老百姓认知,并持续开发利用了 20多年,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块菌的采集完全属于无序的状态,而且开采的方式非常原始,茫无目标的挖掘,导致水土流失,粗犷的掠夺式的原始挖掘方式导致块菌资源和产量锐减,近年块菌产区,均报道资源几近枯竭。因此,资源的保护性采集成为块菌产业可持续的关键。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块菌的生长点,温度、光照、湿度、含水量都是十分特别的,每 个块菌生产点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变化,通常没有人为破坏的情况下会连续出产很多年。人为破坏的出产点,如果加以恢复应该能够在短期内重新产出块菌,目前尚未见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技术的报道,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微环境改造,林间促繁块菌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块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000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选择采集块菌后经翻挖过的块菌出产点,以该出产点的宿主植物为中心,在直径为1.0-1.5m的范围内,先铲除表面的杂草,然后将翻挖出的土轻轻捣碎后作为回填土回填到该范围内。通过将翻挖出的土捣碎后回填,一方面是土壤中残余的菌种得以继续繁殖生长,另一方面是表面土壤保持疏松提高透气性,还有利于新生块菌长出,提高块菌的持续产出能力。
[0006]作为可选方式,所述回填土的深度控制在0.2-0.3m,并保持回填土的疏松状态。通过控制回填土的深度能够在不损伤宿主根系的情况下保证宿主周围土壤微环境具有足够的透气性,且便于新生块菌产出。
[0007]作为可选方式,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吸收了大量水分的保水剂,混合均匀后再回填。通过在所述回填土中混入少量保水剂,改善回填土保持水分的功能,雨季可吸收存储水分,并能吸附块菌孢子,不被雨水冲刷流失,旱季时缓慢释放块菌生长所需的水分,同时提升抗涝抗旱能力。作为可选方式,所述保水剂的加入量为200-300g (吸水前的质量)。
[0008]作为可选方式,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块菌菌种,菌种量控制在每株宿主植物40-60g,混合均匀后再回填。通过人为加入少量菌种,提高块菌的产出率,基本实现可持续产出。作为可选方式将所述块菌菌种用打浆机添加无菌水打成粒度均匀的浆料,将块菌均匀打浆一方面方便其在回填土中充分分散,同时更有利感染树根生成菌根系统。
[0009]作为可选方式,还可以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混合均匀后再回填。进一步改善回填土的综合性能,使其具有更合适的透气性和疏松性,有利于块菌产出。此外,石灰的加入有利于调节土壤的PH值,从而抑制杂菌的生长。
[0010]作为可选方式,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块菌菌种,260g保水剂,0.8g生根粉,混合均匀后再回填。
[0011]作为可选方式,所述块菌菌种先用打浆机添加无菌水打浆,将均匀打浆后的块菌浆与生根粉和发好水的保水剂混合然后不断添加无菌水,直到保水剂达到饱和的吸水能力,再与回填土混合。[0012]作为可选方式,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少量泥炭土,混合均匀后构成混合回填土再回填,所述泥炭土在混合回填土中的质量百分比控制在20%以下。利用泥炭土中丰富的腐殖质可以为块菌和树苗的生长尤其是树根的发育提供大量的营养。
[0013]作为可选方式,在回填后一年内保留新长出的块菌,不进行采挖,再过一年后再进行采挖,并在采挖后重复所述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操作。通过间隔一年采挖的方式使林间微环境得到更充分的恢复,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采集块菌的效果。
[0014]作为可选方式,在所述回填操作后,次年即可对新长出的块菌进行采挖,并在采挖后重复所述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操作。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后的次年即直接进行采挖在本发明所述的一些方案中(如采用蛭石、河沙石灰对回填土进行改善的方案),也能实现可持续产出块菌,产量保持稳定。
[0015]作为可选方式,再以距离所述宿主植物IOm以内的生长健康但没有块菌产出的植株(可以作为宿主的植株)作为新的中心,将其周围直径1.ο-1.5m范围内的表面的杂草铲除,然后对该范围内的土壤进行翻挖,深度控制在0.2-0.3m,将翻挖出的土轻轻捣碎后作为回填土,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块菌菌种,260g保水剂,0.8g生根粉,混合均匀后再回填。对产菌的宿主植物周围的微环境进行改造促繁后,有对其周围原本不产菌的植株进行特殊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在保持原产菌点可持续产菌的同时,
作为可选方式,本发明所述块菌为中华块菌、印度块菌、欧洲夏块菌和欧洲黑孢块菌中的任意一种。
[0016]作为可选方式,所述宿主植株为云南松,华山松,滇榛或栎类等常见的块菌宿主植株中的至少一种。
[0017]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将翻挖出的土捣碎后回填,一方面是土壤中残余的菌种得以继续繁殖生长,另一方面是表面土壤保持疏松提高透气性,还有利于新生块菌长出,提高块菌的持续产出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块菌出产点在翻挖一年后继续产出块菌的几率、数量和质量。回填后99%的生长点都能在次年出产块菌,有利于确定来年的块菌产出点,避免盲目乱挖。该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块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0019]【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再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当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做的任何修改,以及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等同替换或者改进,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以下实施例中的菌种可以是各产菌点上一年度产出的块菌,也可以是采集自凉山州冕宁县和会东县中华块菌和印度块菌或来源于意大利都灵的欧洲夏块菌和欧洲黑孢块菌。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灵活选用其他来源的原料。
[0020]实施例1 块菌林的选择
在块菌适生区域,海拔1500-2900m,半阴半阳坡地,郁闭度大约0.65的云南松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栎类林,多年连续产中华块菌或印度块菌的块菌林分,集中成片的盛产区更好。
[0021]块菌的采集方式
在成熟季节即11月中旬-第二年2月期间,使用小板锄挖掘,挖掘尽量少破坏生长点,有条件的可以用训练了的狗在 块菌林内寻找产菌点。
[0022]微生境的改造的时间
产块菌的菌根系统全年都在生长,通常在雨季迅速生长,子实体大约在7月开始形成,7月-11月逐渐长大,到11月中旬开始成熟,选择一个生长周期完结的时候是最佳的时间,所以通常选择在11月中旬-12月间块菌采挖季节,选择翻挖过的生长点。
[0023]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
选择采集块菌后经翻挖过的块菌出产点(选择100个出产点进行平行实验),以该出产点的宿主植物为中心,在直径为1.0-1.5m的范围内,先铲除表面的杂草,深度控制在
0.2-0.3m,然后将翻挖出的土轻轻捣碎后作为回填土回填到该范围内。
[0024]回填一年后再次到相应的块菌出产点进行采挖,统计个块菌出产点的块菌子实体数量和质量。
[0025]统计结果显示:经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后,99%的生长点都能在次年出产块菌,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4.4个块菌子实体,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子实体重量69.7克;而没有改造的生长点,仅有33%的能产生块菌,且是平均一个生长点仅有0.5个子实体,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子实体重量3.5克。
[0026]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方法,将所述回填土的深度控制在
0.2-0.3m,并保持回填土的疏松状态,对回填区域进行保护避免人畜反复践踏。
[0027]结果显示:99%的生长点都能在次年出产块菌,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块菌子实体个数为4.5个,重量为71.6克,相对于实施例1均有所提高。[0028]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方法,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吸收了大量水分的保水剂,混合均匀后再回填,每个产菌点加入的保水剂的质量为200-300g(吸水前的质量)(按保水剂的添加量分为5组:200g、240g、260g、280g、300g,每组对应20个产菌点)。
[0029]结果显示:99%的生长点都能在次年出产块菌,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块菌子实体个数为4.7个,重量为75.9克。其中添加260g保水剂的的实验组的平均数据均显著高于其他组。保水剂的加入对子实体产出个数和单个子实体的重量均有所提高。
[0030]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方法,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40-60g块菌菌种,混合均匀后再回填。(按菌种的添加量分为5组:40g、45g、50g、55g、60g,每组对应20个产菌点)。将所述块菌菌种用打浆机添加无菌水打成粒度均匀的浆料。 [0031]结果显示:100%的生长点都能在次年出产块菌,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块菌子实体个数为5.9个,重量为82.6克。其中添加50g菌种的实验组的平均数据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可见通过添加菌种可以显著增加块菌子实体的产出个数,但单个块菌子实体重量的增加不明显。
[0032]实施例5: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方法,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混合均匀后再回填。
[0033]结果显示:99%的生长点都能在次年出产块菌,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块菌子实体个数为5.1个,重量为81.9克。其中添加50g菌种的实验组的平均数据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可见通过改善回填土既可以显著增加块菌子实体的产出个数,也可以增加单个块菌子实体的重量。
[0034]实施例6: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方法,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块菌菌种,260g保水剂,0.Sg生根粉,混合均匀后再回填。所述块菌菌种先用打浆机添加无菌水打浆,将均匀打浆后的块菌浆与生根粉和发好水的保水剂混合然后不断添加无菌水,直到保水剂达到饱和的吸水能力,再与回填土混合。
[0035]结果显示:100%的生长点都能在次年出产块菌,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块菌子实体个数为6.1个,重量为100.6克。可见通过各回填条件的综合优化,块菌子实体的产出个数和单个块菌子实体的重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0036]实施例7:
在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方法处理后,再以距离所述宿主植物IOm以内的生长健康但没有块菌产出的植株作为新的中心,将其周围直径1.0-1.5m,深度
0.2-0.3m范围内的表面的杂草铲除,然后对该范围内的土壤进行翻挖,将翻挖出的土轻轻捣碎后作为回填土,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块菌菌种,260g保水剂,0.8g生根粉,混合均匀后再回填。[0037]结果显示:在上一年未产出块菌的植株中,有95%的植株都能在次年出产块菌,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块菌子实体个数为4.8个,重量为72.5克。采用所述方法可以是块菌产出点得到恢复和增加。
[0038]实施例8:
在上述实施例1-7中,将回填土换成加入了少量泥炭土的混合回填土(泥炭土在混合回填土中的质量百分比控制在5~20%),可以使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块菌子实体的个数增加广2%,使单个块菌子实体的重量的增长3~7%。
[0039]实施例9:
在上述实施例1-7中,在采用所述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处理方法处理后一年,对新产出的块菌进行采挖后,继续对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基本上可以在一个产菌点实现持续的产菌。
[0040]如果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第一年恢复后保留块菌,不采挖,第二年该生长点会有比最初采挖时更多的块菌出产,相对于恢复一年后即进行采挖,恢复两年后再进行采挖,平均每个生长点产生的块菌子实体的个数和单个块菌子实体的重量的增长均在10%以上,通过两年的恢复期,更有利于块菌的可持续、高质量开发,甚至可以在前几年实现产量的递 [0041]为了追求可持续开发与产出效率的平衡,还可以采用恢复一年和两年交替进行得方式进行可持续的开采。
[004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变更,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采集块菌后经翻挖过的块菌出产点,以该出产点的宿主植物为中心,在直径为1-1.5m的范围内,先铲除表面的杂草,然后将翻挖出的土轻轻捣碎后作为回填土回填到该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土的深度控制在0.2-0.3m,并保持回填土的疏松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吸满水的保水剂,混合均匀后再回填。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块菌菌种,菌种量控制在每株宿主植物40-60g,混合均匀后再回填。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混合均匀后再回填。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块菌菌种,260g保水剂,0.8g生根粉,混合均匀后再回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块菌菌种先用打浆机添加无菌水打浆,将均匀打浆后的块菌浆与生根粉和发好水的保水剂混合然后不断添加无菌水,直到保水剂达到饱和的吸水能力,再与回填土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回填后一年内保留新长出的块菌,不进行采挖,再过一年后再进行采挖,并在采挖后重复所述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填操作后,次年即可对新长出的块菌进行采挖,并在采挖后重复所述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块菌的林间微环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再以距离所述宿主植物1Om以内的生长成树,但没有块菌产出的宿主植株作为新的中心,将其周围直径1.0-1.5m范围内的表面的杂草铲除,然后对该范围内的土壤进行翻挖,深0.2-0.3m,将翻挖出的土轻轻捣碎后作为回填土,将所述回填土按照体积比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总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块菌菌种,260g保水剂,0.8g生根粉,混合均匀后再回填。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733884SQ201410013496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3日
【发明者】林强, 简体平, 冉晓潇, 简瑕, 简维忠 申请人:攀枝花市丰盛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