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带驱动式旋转工作部件的耕作机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动力旋转耙,特别是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高速、高效能的发展,动力旋转耙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整地作业机械。但是目前现有技术的动力旋转耙,由于受整体结构的影响,耙刀旋转方向是固定的,不能达到正转和反转的自由转换,这样就限制了动力旋转耙的作业范围和效果。如实用新型专利 CN2826933Y中提出的动力旋转耙,齿轮箱与下转子箱体固定在一起,齿轮箱的动力输出轴的下端直接安装耙刀座,从而带动下转子箱体的其余耙刀座,考虑到作业的稳定性,下转子箱体中的耙刀座个数为奇数个,由于齿轮箱中未设有变速换挡装置,因此该动力旋转耙的耙刀转向是固定的。再如实用新型专利CN201286221Y中提出的动力旋转耙,虽然对下转子箱体做了改进,但是耙刀座个数也是奇数个,并且动力传输方式和结构与实用新型专利 CN2826933Y类似,因此其耙刀转向也是固定的。一般来讲动力旋转耙齿轮箱动力输入轴的转向不变,如果在齿轮箱箱体内增加变速换挡装置,虽然能达到使耙刀转向改变的效果,但是齿轮箱结构会复杂化,这样会大大降低整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增加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并能大大提高动力旋转耙的作业范围和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包括耙刀齿轮箱体1、固定安装在耙刀齿轮箱体1上的机架2、内部安装有动力输入轴4和动力输出轴的齿轮箱5、在耙刀齿轮箱体1内部安装的多个耙刀齿轮,在所述多个耙刀齿轮下部安装有耙刀座8和耙刀9,其特征在于齿轮箱5通过齿轮箱底座11上的通孔11-3,固定安装在齿轮箱底座11上,齿轮箱 5内部的动力输出轴下部安装有下齿轮15 ;齿轮箱底座11上的螺栓孔11-2固定螺栓拉杆6的一端,螺栓拉杆6的另一端螺纹固定在机架2上,通过调节螺栓拉杆6的长度,能够使得与齿轮箱底座11固定安装的齿轮箱5移动、并带动下齿轮15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下齿轮15在第一位置与所述多个耙刀齿轮中的耙刀齿轮13啮合;而在第二位置, 与所述多个耙刀齿轮中的耙刀齿轮14啮合。耙刀齿轮箱体1上设有一组限位销10,供齿轮箱底座11前端的凸起11-1进入并为其定位。在通孔11-3周围开有长圆形通孔11-4,带有螺栓的限位装置12通过长圆形通孔 11-4安装在耙刀齿轮箱体1上。所述多个耙刀齿轮的个数为偶数个。[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方便快捷的改变耙刀旋转方向,以满足不同具体工况的要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旋转耙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旋转耙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旋转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旋转耙的齿轮啮合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旋转耙的后轴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齿轮箱底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的剖面图。附图标记1耙刀齿轮箱体2机架[0023]3牵引悬挂装置4动力输入轴[0024]5齿轮箱6螺栓拉杆[0025]7箱体侧板8耙刀座[0026]9耙刀10限位销[0027]11齿轮箱底座12限位装置[0028]13耙刀齿轮14耙刀齿轮[0029]15下齿轮11-1凸起[0030]11-2螺栓孔11-3通孔[0031]11-4长圆形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2、3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包括机架2、耙刀齿轮箱体1、齿轮箱5、齿轮箱底座11、耙刀座8及耙刀9。其中,机架2固定安装在耙刀齿轮箱体1上,机架2的上方可以安装牵引悬挂装置 3,在机架2靠近齿轮箱底座11的位置上安装有螺栓拉杆6,螺栓拉杆6的一端通过齿轮箱底座11上的螺栓孔11-2固定在齿轮箱底座11上,另一端螺纹固定在机架2上,通过调节螺栓拉杆(6)的长度,能够使得与齿轮箱底座(11)固定安装的齿轮箱( 移动、并带动下齿轮(1 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耙刀齿轮箱体1上设有一组限位销10,供齿轮箱底座11前端的凸起11-1进入并为其定位。耙刀齿轮箱体1的内部具有多个耙刀齿轮。优选的,耙刀齿轮的数量为偶数个。 耙刀座8和耙刀9安装在耙刀齿轮13、14的下方。齿轮箱5通过齿轮箱底座11上的通孔11-3,固定安装在齿轮箱底座11上,齿轮箱5内包括动力输入轴4和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下面安装有可与耙刀齿轮箱体1中的一个耙刀齿轮相啮合的下齿轮15。图4示出了耙刀齿轮箱体1内的耙刀齿轮与下齿轮15 的啮合情况。为保证机具工作的稳定性,优选的,下齿轮15位于偶数组耙刀齿轮的中间两个耙刀齿轮13、14之间,可分别与偶数组耙刀齿轮的中间两个耙刀齿轮13、14在第一位置、
第二位置相啮合。齿轮箱底座11位于耙刀齿轮箱体1与齿轮箱5之间,包括前端的凸起11-1、侧边的螺栓孔11-2、中间位置的通孔11-3以及周围的3个长圆形通孔11-4,如图5、图6所示。 前端的凸起11-1可以在耙刀齿轮箱体1上的一组限位销10之间移动,可以起到限位和保护的作用。侧边的螺栓孔11-2用以安装可调节的螺栓拉杆6,并固定齿轮箱底座11。中间位置所开的通孔11-3,用于固定连接齿轮箱5。在通孔11-3周围开有3个长圆形通孔11-4, 带有螺栓的限位装置12通过长圆形通孔11-4安装在耙刀齿轮箱体1上,长圆形通孔11-4 与限位装置12配合使用,用于固定改变啮合状态后齿轮箱5的位置,保证齿轮的稳定啮合。当动力旋转耙处于工作状态时,下齿轮15与耙刀齿轮箱体1内部的多个耙刀齿轮中的一个啮合,例如,耙刀齿轮13。在动力输出轴的带动下,下齿轮15旋转,此时与下齿轮 15相啮合的耙刀齿轮13的旋转方向与下齿轮15的旋转方向相反,而与耙刀齿轮13啮合的耙刀齿轮14的旋转方向与下齿轮15的旋转方向相同,如图4所示。在需要改变耙刀的旋转方向时,旋松限位装置12上的螺栓,通过调节螺栓拉杆6的长度,齿轮箱底座11移动, 处于其前端的凸起11-1移动到耙刀齿轮箱体1的另一限位销中,长圆形通孔11-4向一侧移动,将限位装置12旋转180度,重新旋紧限位装置12上的螺栓,完成齿轮箱底座11的移动。与齿轮箱底座11固定连接的齿轮箱5以及下齿轮15从而也改变了位置下齿轮15从与耙刀齿轮13啮合转变为与耙刀齿轮14啮合。改变后,与下齿轮15相啮合的耙刀齿轮14 的旋转方向与下齿轮15的旋转方向相反,而与耙刀齿轮14啮合的耙刀齿轮13的旋转方向与下齿轮15的旋转方向相同,进而改变了与耙刀齿轮相连接的耙刀的旋转方向。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包括耙刀齿轮箱体(1)、固定安装在耙刀齿轮箱体(1)上的机架O)、内部安装有动力输入轴(4)和动力输出轴的齿轮箱(5)、在耙刀齿轮箱体(1)内部安装的多个耙刀齿轮,在所述多个耙刀齿轮下部安装有耙刀座(8)和耙刀 (9),其特征在于:齿轮箱( 通过齿轮箱底座(11)上的通孔(11-3),固定安装在齿轮箱底座(11)上,齿轮箱(5)内部的动力输出轴下部安装有下齿轮(15);齿轮箱底座(11)上的螺栓孔(11- 固定螺栓拉杆(6)的一端,螺栓拉杆(6)的另一端螺纹固定在机架( 上,通过调节螺栓拉杆(6)的长度,能够使得与齿轮箱底座(11)固定安装的齿轮箱( 移动、并带动下齿轮(1 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下齿轮(1 在第一位置与所述多个耙刀齿轮中的耙刀齿轮(1 啮合;而在第二位置, 与所述多个耙刀齿轮中的耙刀齿轮(14)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其特征在于耙刀齿轮箱体(1) 上设有一组限位销(10),供齿轮箱底座(11)前端的凸起(11-1)进入并为其定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其特征在于在通孔(11-3) 周围开有长圆形通孔(11-4),带有螺栓的限位装置(12)通过长圆形通孔(11-4)安装在耙刀齿轮箱体(1)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耙刀齿轮的个数为偶数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带驱动式旋转工作部件的耕作机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耙刀转向可变的动力旋转耙,能便捷的改变耙刀旋转方向,包括耙刀齿轮箱体(1)、机架(2)、齿轮箱(5)、耙刀齿轮、耙刀座(8)和耙刀(9),其中齿轮箱(5)通过通孔(11-3)固定安装在齿轮箱底座(11)上,齿轮箱(5)内的动力输出轴下部安装下齿轮(15);齿轮箱底座(11)上的螺栓孔(11-2)固定螺栓拉杆(6)一端,其另一端螺纹固定在机架(2)上,通过调节螺栓拉杆(6)的长度,能使与齿轮箱底座(11)固定安装的齿轮箱(5)移动、并带动下齿轮(15)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下齿轮(15)在第一位置与耙刀齿轮(13)啮合;在第二位置,与耙刀齿轮(14)啮合。
文档编号A01B33/06GK202183938SQ201120257229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0日
发明者杨洁, 王光辉, 王德成, 马晓刚, 高扬 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