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传送带式捕蝇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具体地说是一种传送带式捕蝇器。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使用的捕蝇器大多结构复杂,比如200620108158公开了一种捕蝇器 的集蝇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它包括有至少一置于捕蝇器底座上、由电机带动的料盘,料盘 上配置有固定于捕蝇器底座上的、由透明集蝇板和有色集蝇板组成的集蝇通道,在有色集 蝇板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出蝇孔;所述的料盘上设置有至少两块径向均布的下档板,而在有 色集蝇板的一侧端部设置有上档板,且下档板和上档板至少有一为活动挡板;所述的上档 板为活动挡板,其上端边活接在有色集蝇板的侧端边上,所述的下档板径向固定在料盘上; 所述的下档板为活动挡板,其下端边活接在料盘上并可向一侧折倒;所述的上档板固定在 有色集蝇板的侧端边上。其不足是扑捉面积较小,扑捉效果不理想,造价高,而且体积较 大,摆放很不方便,只能采用悬挂或平放使用,使用方式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廉、可根据需要随意摆放、使用方便的传送带式捕蝇器。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传送带式捕蝇器,设有电机、透明盖板,其特征在于设有储藏盒、传送带、左支 架、右支架、主动辊和从动辊,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辊和从动辊相铰接,主动 辊和从动辊经传送带相连接,主动辊与电机的驱动轴固定连接,电机固定在支架一侧,左支 架和右支架一端分别与储藏盒上沿相铰接,储藏盒上沿设有透明盖板,透明盖板位于传送 带上方,当苍蝇靠近透明盖板时,由于是透明的,所以苍蝇产生不会警觉,苍蝇会随传送带 继续移动,苍蝇随着传送带进入到储藏盒内,捕捉成功。本实用新型中的透明盖板与传送带之间间隔6-9毫米的间隙,其最佳间隙为8毫米。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可根据需要随意摆 放、使用方便等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电机1、透明盖板2、储藏盒3、传送带4、左支架5、右支架6、主动辊7、 从动辊8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附图所示,一种传送带式捕蝇器,设有电机1、透明盖板2,其特征在于设有储藏 盒3、传送带4、左支架5、右支架6、主动辊7和从动辊8,左支架5和右支架6的两端分别与 主动辊7和从动辊8相铰接,主动辊7和从动辊8经传送带4相连接,主动辊7与电机1的 驱动轴固定连接,电机1固定在左支架5或右支架6 —侧,左支架5和右支架6 —端分别与 储藏盒3上沿相铰接,储藏盒3上沿设有透明盖板2,透明盖板2位于传送带4上方,当苍蝇 靠近透明盖板2时,由于是透明的,所以苍蝇产生不会警觉,苍蝇会随传送带4继续移动,当 苍蝇随着传送带4进入到储藏盒3内时,捕捉成功。本实用新型中的透明盖板2与传送带 4之间间隔6-9毫米的间隙,其最佳间隙为8毫米。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诱饵涂抹在传 送带4上,电机1带动传送带4缓慢向储藏盒3方向移动,当苍蝇靠近透明盖板2时,由于 是透明的,所以苍蝇产生不会警觉,苍蝇会随传送带4继续移动,当苍蝇随着传送带4进入 到储藏盒3内时,捕捉成功,清理储藏盒3里的苍蝇时,将储藏盒3摘下来,可采用水浸或喷 药等方式进行灭杀。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可根据 需要随意摆放、使用方便等优点。
权利要求一种传送带式捕蝇器,设有电机、透明盖板,其特征在于设有储藏盒、传送带、左支架、右支架、主动辊和从动辊,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辊和从动辊相铰接,主动辊和从动辊经传送带相连接,主动辊与电机的驱动轴固定连接,电机固定在支架一侧,左支架和右支架一端分别与储藏盒上沿相铰接,储藏盒上沿设有透明盖板,透明盖板位于传送带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送带式捕蝇器,其特征在于透明盖板与传送带之间间 隔6-9毫米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传送带式捕蝇器,其特征在于透明盖板与传送带之间间 隙为8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具体地说是一种传送带式捕蝇器,设有电机、透明盖板,其特征在于设有储藏盒、传送带、左支架、右支架、主动辊和从动辊,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辊和从动辊相铰接,主动辊和从动辊经传送带相连接,主动辊与电机的驱动轴固定连接,电机固定在支架一侧,左支架和右支架一端分别与储藏盒上沿相铰接,储藏盒上沿设有透明盖板,透明盖板位于传送带上方,本实用新型中的透明盖板与传送带之间间隔6-9毫米的间隙,其最佳间隙为8毫米,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可根据需要随意摆放、使用方便等优点。
文档编号A01M1/10GK201550522SQ2009203121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9日
发明者李国新, 李曜辰 申请人:李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