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稻麦类作物茎基部病虫的喷施方法及其喷雾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369859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稻麦类作物茎基部病虫的喷施方法及其喷雾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喷施药物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及其喷雾装置。技术背景水稻的纹枯病、稻飞虱、小麦的秆锈病,是主要危害植株的叶鞘及茎杆基部的病虫害,它们能够破坏植株的组织,降低植物的运输功能,使作物的茎杆腐烂、倒伏,甚至严重减产。在日常的病虫防治中,都是使用喷雾装置将药物在作物顶部进行喷施,所用喷雾装置如图l所示具有其内设有泵2的药箱1、联于药箱1的软管3、联有软管3其上设有开关的手柄4、联于手柄4的直杆形硬管5、联在硬管5末端的喷头6。其防治原理是,利用雾化的微小药滴逐渐向下沉降,来达到防治目的。随着品种的不断改良和对产量日益追高的要求,生产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植株的穗型越来越大,以水稻为例,一穗的总粒数由原来的150粒左右上升到180-200粒,甚至达到250350粒。穗型越大,叶片面积越大,遮阴越重。另一方面,对穗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稻和二季晚稻增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增加穗数,一般都要求在20万穗/亩,甚至更多。穗数越多,群体越大,遮阴也越重。通常的顶部喷施方法对防治稻麦类作物茎基部病虫的缺陷渐渐突显出来,常有病虫蔓延、危害现象发生。如2006年,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乡、八岭山镇等地的稻飞虱防治中,按惯常喷施方法,在施药2~3次之后仍然严重存在茎杆腐烂、倒伏,造成减产达70%80%,且有局部绝收。发明人认为,惯常的顶部喷施方法,药物在向下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常常受到叶片的遮拦、吸附,有不少药物不能到达茎杆基部,真正需要的部位难以得到足够的药物,这样就降低了防治效果。而农民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大喷施量。这样一是增加了用药量,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二是增加了农药的污染。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稻麦类作物茎杆基部病虫防治的喷施方法及其喷雾装置,使防治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效果,减少作物染药面积,节约农药,减少农药污染。本发明提供的喷施方法是将喷头伸入作物行或垄间,与植株茎基部相对,在作物两侧顺垄行进喷施。实现本发明喷施方法的一种人工喷雾装置为具有其内设有泵的药箱,联于药箱的软管、联于软管其上设有开关的手柄、联于手柄的硬管、硬管末端设有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管由一主管和二支管构成叉形,支管的末端通过三通联接相背的一对喷头。使用上述喷雾装置时,操作者将叉形硬管跨骑在某垄作物上,让二支支管上的喷头对着植株茎部,见图3,打开开关后,每支支管末端的一对相背的喷头即将药物喷射到三垄作物的植株茎基部,顺行或垄行进喷施到头,换行或垄,逐步完成每行或垄作物两侧的施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从作物两侧直接将药物喷施到具有特定需要的稻麦类作物植株的病虫患部,覆盖全面,药力集中,靶区药物分子密度大、量足,尤其对高密度作物防治效果好。2、可减少农药喷施量,降低因顶部喷施使作物大面积染药对其果实品质的不良影响,减轻大剂量农药使用对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节约农药的使用费用。3、喷施部位从作物顶部下移到接近地面,以及减少了药物喷施量,使操作者对农药的直接吸入浓度和吸入量减低,降低中毒的危险性。4、喷雾装置设置叉形硬管,并在其每一支管末设置一对相背的喷头,使用时,叉形硬管跨骑在作物在,不弄伤作物,喷头伸在垄沟里,一次可对三垄作物进行喷施,与现有人工喷雾装置相比,既能实现有的放矢,又工效高,且操作方便。表1是本发明方法与顶部喷施方法应用结果的对比,反应出本发明喷施方法表1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column></row><table>注应用药剂为80%DDV,湖北沙隆达生产,防治对象为稻飞虱。的应用效果。应用传统的水稻植株顶部喷药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治效果一一所杀死的虫量占喷药前的虫量的百分比)为55.0%,而应用本发明喷施方法的防治效果为81.2%;顶部喷施方法的用药量为50kg/667m2,而本发明喷施方法的用药量减少为40kg/667n^。与顶部喷施的方法相比较,本发明喷施方法的防治效果提高了16.2个百分点,农药的施用量却减少了20%。这是因为,稻飞虱发生时的水稻生长已进入后期,其主要的绿叶(功能叶)是上部的1-3叶,这也正是构成了遮拦从顶部喷施药物的遮拦层,所以,顶部喷施药物的效果不太理想;而本发明的喷施方法由于有了一个深入到稻株1/2-2/3高度的喷头,避开了后期上部叶片对药液的遮拦,可以更多的将药液施入需要防治的部位,而且药物从作物的两侧喷入,基本上将植株该部位全方位包围,其结果是防治用药节省,防治效果显著改善。图1为现有喷雾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喷雾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喷雾装置喷头端工作状态图;图4为图2P向视图;图5为图4K向视图;图6为图2I部放大图;图7为图21I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对本发明喷雾装置结构的说明来说明本发明的喷施方法。参见图2,本发明的喷雾装置属人工喷雾器,与现有该类产品相比,除具有药箱1、设在药箱1的泵2、联接在药箱1与其上设有开关的手柄4之间的软管3以外,改进在于联接在手柄4以后的硬管及喷头部分为了将药物集中喷施在稻麦类作物植株的茎基部而又提高工效,所述的硬管设计为叉形,可跨骑在作物上,且可在该垄作物两侧都设置喷头。参见图5,所述叉形硬管由主管7与支管8相焊接构成,支管8对称于主管7。参见图6,在每一支管8的末端,通过三通9联接一对相背的但与植株相对的喷头ll,使在每一支管的末端,同时能对三垄作物进行喷施。从减轻硬管重量使操作者更省力和利用药物沉降考虑,其长度尽可能减短,让喷头处于植株1/2-2/3高度处,可通过选择恰当角度的三通来补偿,使喷头的喷射方向向着斜下方,本例中,要求喷头本身的喷射角为75°,而相背二喷头之间的喷射盲区由30。35°的夹角形成,这样,三通9选用120°等分的为宜。在对作物进行防治时,操作者是手握硬管部前的手柄4顺行或垄向前行进着喷施,为了顺手,叉形硬管的主管7与二支管8所在的平面之间要设计130°140°(见图4)的拐角,例如135°,这样,就可很轻松地将喷头伸在操作者前方的植株茎基部位。为适应农田垄距不严格相等的实际情况,本发明在叉形硬管肩部的二支管8上各设一调节螺母IO(见图7),以实现支管的伸縮,避免不等距造成的喷施不均,此外,也便于杂物堵塞后的清除。按照本发明的喷施方法,也完全可将主管7、支管8、三通9及喷头6构成若干叉形部件或者一个梳形部件作为终端,应用到机械化的喷雾机上,同时对810垄作物进行病虫防治。权利要求1.一种防治稻麦类作物茎基部病虫的喷施方法,是将喷头伸入作物行或垄间,与植株茎基部相对,在作物两侧顺行或垄行进喷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稻麦类作物茎基部病虫的喷施方法,喷施时,喷头的高度在稻麦植株的1/2-2/3高度处,向下斜对植株茎基部。3、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喷雾装置,具有其内设有泵的药箱、联于药箱的软管、联于软管其上设有开关的手柄、联于手柄的硬管、硬管末端设有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管由一主管和二支管构成叉形,支管的末端通过三通联接相背的一对喷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通为120°等分,联接在该三通上的一对相背喷头之间的喷射盲区的夹角为30。35°。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形成的叉形硬管的二支管对称于主管,且支管所在的平面与主管之间具有130°140°的拐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形成的叉形硬管的肩部的二支管上设有能实现伸縮的调节螺母。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稻麦类作物茎基部病虫的喷施方法及其喷雾装置。所述的方法是将喷头伸入作物行或垄间,与植株茎基部相对,在作物两侧顺行或垄行进喷施;所述的喷雾装置具有其内设有泵的药箱、联于药箱的软管、联于软管其上设有开关的手柄、联于手柄的硬管、硬管末端设有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管由一主管和二支管构成叉形,支管的末端通过三通联接相背的一对喷头。本发明使防治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效果,减少作物染药面积,节约农药,减少农药污染。文档编号A01M7/00GK101263804SQ20081004756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申请日期2008年4月30日优先权日2008年4月30日发明者刘建平,吴建平,张似松,张建设,李志新,柳杨,杨伟明,琼王,秦亚平,许凤英,许少华,邢丹英,邹源芾,金明珠,珊阮,雷昌云,高剑华申请人:长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