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无人直升机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散热器的无人直升机。
技术背景传统地,对于由观察机身的操作者执行远程控制而被控制的无人直升 机,其用于从空中播撒农药或拍摄航空图像、视频等。近年来无人直升机可以通过利用GPS飞出操作者的视野。结果,此类型的无人直升机可以拍 摄诸如火山和灾难现场之类的有人驾驶的直升机难以接近的场所的图像, 并且实际上在这样的场所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JP-A-2002-166893中 公开了用于撒播诸如农药之类的化学品的无人直升机,而在JP-A-2002-293298中公开了用于拍摄航空图像等的无人直升机。传统的无人直升机在机身的最前部分和机身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中设 置有倾斜地指向前上方的散热器。当机身向前运动时,散热器的前表面接 收到由飞行引起的风,并还接收到来自主旋翼的下降气流(down wash)。结果,在向前运动过程中散热器的冷却水被冷却,因而发动机被 冷却。为了容易进行操作,通常使用用于撒播农药的无人直升机的方式是无 人直升机反复地在预定面积的范围内前后运动。在此情况下,由于在向后 运动的过程中散热器不能够在前方接收到风,所以冷却性能降低。另一方 面,在撒播农药的时候,无人直升机在向后运动一定的距离之后向前运 动。因而,很少进行诸如悬停或者向后微速运动的飞行。因而,前部的散 热器长时间接收不到风的情况不会发生。结果,仅仅由设置在机身前面的 散热器来充分地冷却发动机。但是,直升机频繁地向后微速运动、在飞行过程中停止(悬停),并 除了向前或者向后运动以外还以的其它方式工作。存在这样的情况,用于监视、用于拍摄观测图像、用于拍摄定点图像和用于其它目的的无人直升 机必须在空中悬停或者向后微速运动。如果在这种条件下长时间飞行,飞 行引起的风不容易被机身的前部接收到。因而,流入散热器的空气量减 小。结果,在进行这样的飞行时,不能充分地冷却发动机。例如,在JP-A-2002-193193中公开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性能得到改进的 的无人直升机。除了在机身的在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上的前部设置有散热 器(主散热器)之外,在该公报中公开的无人直升机还在机身的前部底恻 或者侧部设置有副散热器。图9示出了设置有副散热器的传统的无人直升 机。图9示出了设置有副散热器的传统的无人直升机的正视图。无人直升 机100在覆盖机身101的外侧的主体102的前面设置有主散热器103。此 外,无人直升机100在前面部分的底侧上或者机身101的侧面上具有副散 热器104和105。在机身101的底部设置有从主体102的底部的左右侧向 下延伸的位于左右侧的一对支撑腿106和106。起落橇107设置在每个支 撑腿106和106的底端处。在机身101的正视图中,在机身101的宽度方 向上,每个起落橇107定位在主体102之外。设置在机身前部的底侧上的副散热器104沿着机身101的宽度方向延 伸地设置在机身101的底面附近。此外,副散热器104形成为用于接收由 飞行引起的风的表面(以下称为受风面)指向机身101的纵向方向。副散 热器104的长度等于或者小于主体的前部的底表面的宽度尺寸。设置在机 身101两侧上的副散热器105沿着垂直方向延伸地设置在机身101的侧面 附近。此外,副散热器105形成为受风面指向机身101的纵向方向。尽管 在附图中没有示出副散热器104和105,但是在机身101的侧视图中它们 的位置比起落橇107的前端更向前,并且它们设置成从主体的前部的底表 面附近向下延伸。由于如上所述设置副散热器104和105,主散热器103 由此得到辅助,其冷却性能得到增强。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即使副散热器104设置在机身前部的底侧上,当长时间进行悬停或者向后微速运动时,发动机可能过热。这是因为副散热器104的受风 面积(接收到由飞行引起的风的面积)等于或者小于主散热器103的受风 面积,并且还因为布置在副散热器104后方的消音器和另一附件阻碍了一 部分从后方来的风。因而,传统的无人直升机在机身前部的底侧上设置有 副散热器104。即使这样,也存在如下的问题g卩,当判断飞行是否可行 或者当确定飞行的细节时为了防止发动机过热,应该将空气温度考虑为制 约因素。另一方面,即使在悬停或者向后微速运动过程中,设置在机身侧面的 副散热器105也充分地接收到风。然而,副散热器105相对于机身101侧 向突出超过设置有副散热器105的无人直升机100的起落橇107,这在搬 运过程中会造成问题。具体地,例如,当从狭窄的工作空间等将无人直升 机100搬运到外部时,副散热器105很可能与入口处的壁接触。因而,需 要小心搬运无人直升机。结果,搬运无人直升机的时间被不必要地延长 了。除此之外,当由车辆的载荷装置来运送无人直升机100时,因为副散 热器105突出超过起落橇107,副散热器105很可能与载荷装置的入口处 的左右侧的壁接触。而且,对无人直升机100需要更大的空间。鉴于以上所述的问题来进行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紧 凑形成的机身的无人直升机,其即使在向后运动或者悬停的过程中也能实 现充分冷却发动机的效果,而在向后运动或者悬停过程中难以从机身的前 方接收到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无人直升机包括机身,其具有主体 和与主体的后部相连的尾部本体;主旋翼,其布置在所述主体的上方,并 由机身内部的发动机驱动;尾部旋翼,其布置在尾部本体的后部中; 一对 支撑腿,其位于左右侧上并从主体的下部的左右侧向下延伸; 一对起落 撬,其位于左右侧上,并位于支撑腿的底端上,并在正视图中位于主体的 在机身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及散热器,其在机身的侧视图中位于比起落 撬的前端更向前的位置,并设置成从主体前部的底表面附近向下延伸,并具有指向所述机身的纵向方向的受风面,其中,散热器在机身的宽度方向 上的侧向端在正视图中向外突出超过主体的底表面的在散热器附近的侧向 边缘,并在机身宽度方向上的靠内侧定位在起落撬以内。 本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散热器能够在主体的外部以较大的尺寸形成,所以 可以提供具有较大面积的散热器的受风部分,使得冷却性能得到提高。由 于散热器的受风面指向机身的纵向方向,所以在向前运动过程中风被充分 地接收到。由于散热器在宽度方向上的侧向端突起超出主体的底表面的侧 向边缘,所以在向后运动过程中风被充分地接收到。由主旋翼的旋转产生 的下降气流向下并在主旋翼的旋转方向上流动。因而,下降气流从斜上方 向吹在散热器的侧向端。结果,在悬停过程中散热器可以接收到由下降气 流引起的风。因而,根据本发明的设置有散热器的无人直升机不仅提高了在向前运 动过程中的冷却性能,而且提高了在向后运动或者悬停过程中(其阻止了 散热器从向前方向接收到风)的冷却性能。此外,由于散热器在机身的宽 度方向的靠内侧位于起落撬以内,所以当在地面搬运无人直升机或者由运 输车辆的载荷装置运送无人直升机时容易对其进行操作。此外,根据本发 明的无人直升机的机身所占据的空间没有被散热器扩大,并且机身较为紧 凑。结果,搬运或者停放所需的空间可以较小。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的正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用于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的机身的前部的构^图5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的发动机部分的放大平面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的侧视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的正视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的俯视图。 图9示出了用于图示传统的无人直升机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无人直升机的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1具有机身la,机身la包括下文描述的 本体框架2 (参见图4和图5)、安装在本体框架2上的动力单元3、覆盖 本体框架2除了底部区域以外的外周的主体4 (参见图1至图3)和连接 到本体框架2的后端的尾部本体5。主旋翼6设置在主体4的上部,尾部 旋翼7设置在尾部本体5的后部上。如图4和图5所示,本体框架2形成为沿着无人直升机1的纵向方向 延伸的中空箱体的形状。设置在机身la的纵向方向上的一对支撑腿8固定 在机身2的下端。支撑腿8形成为从本体框架2向下延伸。左右侧的一对 起落撬9和9安装到支撑腿8的下端。支撑腿8的上端固定在本体框架2上。在图2所示的正视图中,支撑 腿8的下部沿着机身的宽度方向向外逐渐延伸。如图2所示,设置在支撑 腿8的下端处的一对起落撬9和9之间的距离长于主体4的最大宽度。如图4和5所示,负载杆10通过安装支架2a安装在本体框架2的沿 机身la宽度方向的两侧上。负载杆10用于安装诸如后述的摄像装置11 (参见图1)之类的安装部件。负载杆10由具有圆形截面的管体构成,并 在图l所示的侧视图中,形成并紧固为其长度沿着机身la的纵向方向从主 体4的前端向后端延伸。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在本体框架2上的动力单元3由水冷二冲程 水平对置两缸发动机12和用于将发动机12的动力传递到主旋翼6的动力 传递装置i3构成。动力单元3被支撑在第一至第三支架14至16上,第一 至第三支架14至16经由弹性构件17 (参照图5)突起地设置在本体框架 2的上表面上。第一支架14布置在本体框架2在机身la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中的前端处。第二支架15和第三支架16设置在比第一支架14的位置 更向后的位置处,且布置在本体框架2的机身la的宽度方向上两端。从动力单元3向下延伸的第一至第三支撑条18至20的下端安装到第 一至第三支架14至16。在这些三个用于安装部件的部分中,弹性构件17 固定在第一至第三支撑条18至20的下端上,弹性构件17还通过固定螺栓 21固定在第一至第三支架14至16上。已经固定在第一支架14上的固定 螺栓21的轴线指向机身la的宽度方向,而已经固定在第二和第三支架15 和16上的固定螺栓21的轴线指向机身la的纵向方向。如图4和图5所示,发动机12设置有曲轴箱22以及第一和第二气缸 部分23和24,第一和第二气缸部分23和24从曲轴箱22沿着机身la的 宽度方向突起。曲轴箱22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曲轴25支撑在机身la的宽度 方向的中间部分中。曲轴25以其轴指向机身la的纵向方向而设置在曲轴 箱22中。曲轴25的前端从曲轴箱22向前突起,具有起动齿轮26的飞轮 安装到曲轴25的前端。曲轴25的后端连接到自动离心式离合器28的输入部分(未示出), 自动离心式离合器28设置在曲轴22的后端上。自动离心式离合器28的离 合器壳28a置于曲轴箱22和动力传递装置13之间,并将这两个部件相连 接。自动离心式离合器28的输出部分(未示出)连接到动力传递装置13 的第一动力传递轴29。动力传递装置13包括从自动离心式离合器28向后延伸的第一动力传 递轴29、经由锥齿轮30和31与第一动力传递轴29的后端齿轮连结的第 二动力传递轴32、和经由正齿轮33和34与第二动力传递轴32齿轮连结 的主旋翼轴35。主旋翼轴35穿过导引部分36,并被导引在动力单元3的 上方,导引部分36在动力传递装置13上向上突起地设置。主旋翼6安装 在主旋翼轴35的上端。驱动齿轮37安装在第一动力传递轴29的中间部分中。驱动齿轮37与 中间齿轮(未示出)啮合,中间齿轮与尾部旋翼驱动轴38和冷却水泵39 同步。尾部旋翼驱动轴38经由容纳在尾部本体5中的带式动力传递装置 (未示出)连接到尾部旋翼7。如图5所示,进气口 22a在曲轴箱22的上端开口。化油器42经由进 气管41 (参见图4)连接到进气口 22a。簧片阀(未示出)设置在进气口 22a的下游侧附近。发动机22的燃料由安装在本体框架2的后端上的燃料 箱43供应。第一气缸部分23和第二气缸部分24包括与曲轴箱22 —体形成的气 缸体44;安装在气缸体44的一端上的气缸盖45;活塞46;和连杆47。发动机12的排气从形成在气缸体44的下端上的排气口 (未示出)排 出。如图4所示,排气室52经由排气管51连接到排气口。排气管51设置 在第一气缸部分23和第二气缸部分24中的每一者上,并分别连接到排气 室52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排气室52布置在发动机12的下方、机身la 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中,并由发动机12经由排气管51支撑。消音器55 经由管路54连接到排气室52下方的部分。排入排气室52中的排气经由管 路54进入消音器55,并从形成在消音器55的下端的多个排气口 (未示 出)排出到大气中。供发动机冷却水流动的水套(未示出)形成在气缸体44中和气缸盖 45中。如图5所示,水套将冷却水从形成在气缸体44的后端的冷却水入 口 56引导到形成在气缸盖45的上端的冷却水出口 57。冷却水入口 56由 第一冷却水管58连接到冷却水泵39的排放出口 (未示出)。冷却水出口 57由第二冷却水管59连接到后述的第一散热器61 (参见图4)的流入箱 62。如图4所示,第一散热器61由芯体部分63、连接到芯体部分63的上 端的流入箱62、和连接到芯体部分63的下端的流出箱64构成。第一散热 器61经由第一支撑65、第二支撑66和第三支撑67支撑在曲轴箱22上, 第一支撑65在侧视图中为三角形,并从曲轴箱22的下方的位置沿着机身 la的前方延伸,第二支撑66从曲轴箱22的上方的位置沿着机身la的向 前方向延伸,第三支撑67连接支撑65和66两者。第一至第三支撑65至67成对设置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上,并支撑第 一散热器61的两端。此外,后述的第二散热器71安装在第一支撑65的前 端。第一散热器61构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中描述的主散热器,而第二散热器71构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中描述的散热器。第一散热器61设置在发动机12的前方,并向着前方向下倾斜。第一 散热器61的芯体部分63面向主旋翼6。此外,风导引件72安装在第一散 热器61的上部。风导引件72将由主旋翼6的旋转引起的下降气流W (下 降风)引导到芯体部分63。风导引件72包围芯体部分63,并形成为在芯 体部分63的上方向上突起的筒状。风导引件72插入到形成在主体4的机身前侧的上表面的冷却空气进 入口 73 (参见图2)中。为了易于理解冷却空气进入口 73的形状,图2 省略了风导引件72。根据本实施例的主体4形成为覆盖本体框架2的除了其底部区域以外 的外周的形状。此外,主体4形成有本体左半部4a和本体右半部4b,并 可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上分成两个。如图2所示,主体4中与发动机12 的第一和第二气缸部分23和24的气缸盖45相对应的部分在机身la的宽 度方向上突起。气缸盖45和45中的每一者都容纳在突起部分74的内部。 空气进入口 75形成在突起部分74的前端,并朝向机身la的前方开口。如图l所示,主体4的本体左半部4a和本体右半部4b在机身la的宽 度方向上被负载杆10以可打开和关闭的方式支撑,负载杆IO经由支撑构 件76设置在本体框架2的侧部上。主体4的两个半部4a和4b都由支撑构 件76以沿着机身la的宽度方向绕负载杆10可摆动的方式支撑。主体4的 两个半部化和4b都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负载杆IO或者安装到本体 框架2。当主体4的半部4a和4b关闭时,机身前部中的本体框架2、支撑在 本体框架2上的发动机12、动力传递装置13、主旋翼轴35、第一散热器 61等容纳在主体4中。另一方面,当主体4的半部4a和4b打开时,以上 所述的装置、构件等露出在机身la之外。如图4所示,第一散热器61设置有电风扇77。电风扇77位于芯体部 分63的下方,并且如果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达到预定值,则致动电风扇 77。当致动电风扇77时,第一散热器61上方的外部空气被吸入到芯体部 分63中。己经经过芯体部分63的冷却空气还通过排气室52的周围,并从机身la倾斜地沿着后下方排出。如图4所示,第一散热器61的流出箱64由第三冷却水管78连接到第 二散热器71的流入箱79 (参见图2)。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散热器71由芯体部分80、流入箱79和流出 箱81构成,芯体部分80位于机身la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中,流入箱 79连接到芯体部分80的位于机身右侧的端部,流出箱81连接到芯体部分 80的位于机身左侧的端部,第二散热器71还形成为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 上更长的水平长形。第二散热器71辅助第一散热器61的冷却性能的不 足。第二散热器71的流出箱81由第四冷却水管82 (参见图4)连接到冷 却水泵39的进入口 (未示出)。如图1所示,在机身la的侧视图中,第二散热器71的位置比起落撬 9的前端更向前,并且第二散热器71被设置成从主体前部的底表面83附 近向下延伸。第二散热器71的受风面(芯体部分8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指向机身la的纵向方向。如图2所示,第二散热器71在机身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于主体底 表面83在第二散热器71附近的宽度L。具体地,如图2的正视图所示, 第二散热器71的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向端71a向外突起超出主体 底面83在第二散热器71附近的侧向边缘,并定位成比起落撬9更向机身 l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控制面板85设置在主体4后部的上侧。控制面板85显示飞行前的校 验点和自诊断结果等。尽管未示出,在地面站还确认控制面板85的显不。自治控制箱86在起落撬9的后方安装在机身的下部。自治控制箱86 容纳自治控制所需的GPS控制装置、用于与地面进行通信的数据通信装置 和图像通信装置、内置控制程序的控制板等。根据诸如机身la的位置和速 度之类的飞行数据、诸如机身la的姿势和方向之类的机身la数据和诸如 发动机的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之类的运行状态数据来执行自治控制。根据该 自治控制,无人直升机1可以通过自动选择预先规定的运行模式和控制程 序,或者通过根据来自地面站的指令选择运行模式和控制程序来以与诸如天气条件和装载重量之类的飞行条件相对应地实现最佳飞行条件的方式来 飞行。无人直升机1可以如上所述通过自治控制来飞行。此外,可以在操作者以视觉的方式监视飞行条件时根据飞行状况或者从机身la传输的各种运行数据通过无线控制来手动操作无人直升机1。如图1和图2所示,摄像装置11设置在主体4的前端下方。摄像装置 11经由悬挂支架87安装在负载杆10的前端。摄像装置11绕竖直方向的 全景轴(pan shaft)旋转,以拍摄任意水平方向的图像。此外,内部摄像 机绕倾斜轴线旋转以拍摄任意仰角方向和任意俯角方向的图像。数据天线88用于从地面站发射和接收诸如自治控制所需的运行状态 数据和飞行指令数据之类的导航数据(数字数据),并以从机身la的侧部 悬挂的方式安装在自治控制箱86附近的机身的前部中。此外,图像数据 天线89用于将由摄像机装置11拍摄为模拟数据的图像数据发射到地面 站,并以从机身la的侧部悬挂的方式安装在自治控制箱86附近的机身la 的后部中。指示灯90设置到自治控制箱86的后部。指示灯90显示机身 la的异常和剩余燃料量,由此使得地面的操作者能够进行视觉识别。基于地磁的方位角传感器91设置在尾部本体5的底侧。方位角传感 器91检测机身la的诸如东西南北的方向。此外,如图4所示,由陀螺装 置构成的姿势传感器92设置在本体框架2中。用于控制发动机12的控制 单元93和诸如集合伺服电动机之类的用于控制主旋翼的电设备也设置在 本体框架2中。主GPS天线94和副GPS天线95设置在尾部本体5的上表面。远程 控制接收天线96用于从远程控制器接收指令信号,并设置在尾部本体5 的后端上。如上所述构成的无人直升机1在向前运动时在机身la的前方接收到 风。因而,风流入第一散热器61。另一方面,形成在主体4的外部的第二 散热器71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上大于主体4。因而,可以提供具有大面 积的受风部件(接收由飞行引起的风的部件)。此外,第二散热器71的 受风面指向机身la的纵向方向。结果,当无人直升机1向前运动时,利用第一散热器61和第二散热器71获得高的冷却效果。当无人直升机1悬停、向后运动或者以其它方式飞行时,不可能从前方接收到风。因而,第一散热器61不能对冷却水进行充分冷却。另一方 面,因为第二散热器71的在宽度方向的侧向端向外突起超过主体底表面 83的侧向边缘,在向后运动过程中突起部分或者第二散热器71的两侧可 以接收到风。由主旋翼旋转而产生的下降气流W向下流动,还沿着主旋翼6的旋转 方向产生漩涡。因而,下降气流W从斜上方向吹在第二散热器71的侧向 端。具体地,当主旋翼6在图3所示的俯视图中顺时针旋转时,下降气流 W从机身la的左侧的斜上方向吹在第二散热器71上。在此情况下,风主 要吹在第二散热器71的位于机身左侧的部分上。结果,第二散热器71不仅在向后运动过程中接收沿着机身la的侧面 流动的风,还可以接收由主旋翼6的旋转而产生的下降气流W。结果,根 据本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1即使在设置在机身前部的正面处的第一散热器 61不容易接收到风的状态下也可以通过在第二散热器71接收到风而实现 充分的冷却效果。此外,因为第二散热器71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靠内侧地位于起落撬 9之内,所以当在地面搬运或者由车辆的载荷装置运送无人直升机1时, 容易地对无人直升机1进行操作。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1, 机身la占用的空间没有被第二散热器71扩大,并且机身la较为紧凑。因 而,搬运或者停放所需的空间可以较小。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散热器71设置成从主体前部的底表面83附近向 下延伸。因而,当主体4的本体左半部4a和本体右半部4b打开或者从机 身la拆卸时,这些部件不会与第二散热器71干涉。结果,尽管安装了第 二散热器71这样的情况,也容易地打开或者移除主体4。而且,可以根据 需要将主体4打开很大程度。 (第二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无人直升机可以如图6至图8所示构造。在这些图中, 与已参照图1至图5描述的构件相同或者等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标号或者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直升机1中,第二散热器71形成为在竖直方向更长的纵长形状,并设置在机身la左侧处主体4下方的位置。第二实施例中 示出的第二散热器71构成本发明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如图7和图8 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散热器71通过支架10a安装到位于机身左侧的 负载杆10。具体地,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散热器71在机身la的侧 视图中定位成比起落撬9的前端更靠前,并形成为从主体前部的底表面83 附近向下延伸。除此之外,第二散热器71的受风面指向机身la的纵向方 向。因为第二散热器71设置成从主体前部的底表面83附近向下延伸,所 以当主体4的本体左半部4a和本体右半部4b打开或者从机身la拆卸时, 这些部件不与第二散热器71干涉。结果,尽管安装了第二散热器71这样 的情况,也容易打开或者移除主体4。而且,如果需要可以将主体4打开 很大程度。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散热器71的在机身la宽度方向上的侧向端 71a向外突出超过第二散热器71附近的主体底表面83的侧边缘,并在机 身la的宽度方向上定位成比起落撬9更向内。此外,第二散热器71的在 机身l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端71b定位在主体底表面83的侧边缘之外。产生无人直升机1的升力的主旋翼6仅仅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因 而,由主旋翼6的旋转产生的下降气流W总是绕主旋翼轴35产生漩涡。 结果,在向后运动的过程中从机身的后方流动的风与从主旋翼6向下产生 漩涡的下降气流合流,并形成不对称的流动。具体地,在向后运动过程 中,风量在机身la的一侧增大,而风量在其另一侧减小。由于第二散热器 71设置在风量增大的一侧上,所以即使小型第二散热器71也能够充分地 接收到风,使得冷却性能得到确保。如图8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当主旋翼6在俯视中顺时针旋转时,在机 身la的左侧产生如箭头A所示的、从后方向前方向下运动的下降气流W 引起的风,而在机身la的右侧产生如箭头B所示、从前方向后方向下运动的下降气流W引起的风。如果机身la向后运动,则风从第二散热器71 的后侧吹过。因而,当第二散热器71如图8所示设置在左侧上时,风与 主旋翼6引起的下降气流W合流。结果,强风吹在第二散热器17上。另一方面,如果第二散热器71设置在机身la的右侧处,则向后运动 引起的风和由主旋翼6的旋转产生的下降气流W引起的风沿着相反的方向 上吹动。结果,风被减弱了,因而不能获得充分的冷却效果。因而,如图 8所示,当主旋翼6在俯视图中顺时针旋转时,通过在机身la的左侧设置 了即使小型的第二散热器71也能够获得充分的冷却效果。另一方面,当 主旋翼6在俯视图中逆时针旋转时,第二散热器71设置在机身la的右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散热器71设置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 一侧中由主旋翼6旋转产生的下降气流W向机身la的前方流动的一侧。 结果,下降气流W被芯体部分80的整个区域接收。此外,因为第二散热 器71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的靠内侧地定位在起落撬9以内,所当在地面 搬运无人直升机1或者由车辆的载荷装置运送时容易处理无人直升机1。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人直升机1中,机身la占据的空间没有被第二 散热器71扩大,并且机身la较紧凑。因而,搬运或者停放所需的空间可 以较小。在以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公开的主体4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 以自由打开和关闭的方式安装到机身la。换言之,根据无人直升机1,通 过打开主体4容易露出本体框架2上的发动机12、动力传递装置13、主 旋翼轴35、主散热器61等。结果,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可以制造不 仅容易搬运而且容易维护的无人直升机1。除此之外,因为第二散热器71 形成为从主体前部的底表面83附近向下延伸,所以主体4在不与第二散 热器71千涉的情况下打开或关闭或者安装或拆卸。结果,容易地打开或 关闭或者安装或拆卸主体4。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将主体4很大程度地打 开或者关闭。在第二实施例中,公开了第二散热器71设置在机身la的一侧上的示 例。然而,第二散热器71可以设置在机身l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此外,在以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了设置第一散热器61和第二散热器71的无人直升机1。然而,通过将第二散热器71的受风面形成 更大来提高冷却性能。在此情况下,发动机12可以在不使用第一散热器 61的情况下仅仅由第二散热器71来充分地冷却。 工业应用性本发明可以不仅应用到用于拍摄航空图像的无人直升机1,而且可以 应用到用于播撒农药的无人直升机和用于任何其它目的的无人直升机。
权利要求
1.一种无人直升机,包括机身,其具有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的后部相连的尾部本体;主旋翼,其布置在所述主体的上方,并由所述机身内部的发动机驱动;尾部旋翼,其布置在所述尾部本体的后部中;一对支撑腿,其位于左右侧上,并从所述主体的下部的左右侧向下延伸;一对起落撬,其位于左右侧上,并位于所述支撑腿的底端上,并在正视图中位于所述主体的在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及散热器,其在所述机身的侧视图中位于比所述起落撬的前端更向前的位置处,并形成为从所述主体的前部的底表面附近向下延伸,并具有指向所述机身的纵向方向的受风面,其中,所述散热器在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向端在正视图中向外突出超过所述主体的所述底表面在所述散热器的附近处的侧向边缘,并在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上的靠内侧位于所述起落撬以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中,所述散热器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水平长形,并且其在所 述机身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主体的所述底表面的宽度更长,并且其 横跨所述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下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中,所述散热器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更长的纵长形,并且其内边缘 位于比所述主体的底表面的侧边缘更向外,并且其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宽度 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中至少由所述主旋翼的旋转产生的下降气流在所述 机身的前方流动的那一侧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中,所述主体容纳本体框架、支撑在所述本体框架上的所述发动 机、动力传递装置、主旋翼轴和主散热器;所述主体形成为覆盖所述本体框架中的除了底部区域以外的外周的形 状,并可以在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上分成两半;并且所述主体的一半和另一半形成为在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上可绕所述主 体框架侧打开和关闭。
全文摘要
设置了机身(1a),其包括主体(4)和与尾部本体;主旋翼(6),其布置在主体(4)的上方,并由机身(1a)内部的发动机驱动;尾部旋翼,其布置在尾部本体(5)的后部中。设置了一对支撑腿(8,8),其位于左右侧上并从主体(4)的下部的左右侧向下延伸;一对起落撬(9),其位于左右侧上,并位于支撑腿(8)的下端上,并在正视图中位于主体(4)在机身(1a)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设置了散热器(71),其在侧视图中位于比起落撬(8)的前端更向前的位置,并形成为从主体的前部的底表面(83)附近向下延伸,并具有指向机身的纵向方向的受风面。散热器(71)在机身(1a)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向端在正视图中向外突出超过主体底表面(83)的在散热器(71)附近的侧向边缘。此外,散热器(71)的侧向端(71a)在机身(1a)宽度方向的靠内侧定位在起落撬(9)以内。
文档编号A01M7/00GK101238033SQ20068002891
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4日
发明者中山浩典, 坂本修, 平见育彦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