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米豆通透种植新方法

文档序号:383691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高米豆通透种植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的栽种方法,尤其是指玉米和大豆进行配合栽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成了全社会对对玉米大豆需求量的增加。但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加上近几年玉米和大豆产量徘徊不前,所以玉米和大豆的供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预测2010年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将达到2301万吨以上,解决粮食供需矛盾,无疑是要增加粮食产量,而目前我国耕地面积有限,靠扩大种粮面积几乎不可能,利用化肥、农药等增产措施也没有什么潜力。可行的就是发挥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配合良好的栽培技术,创造优越的作物生育环境,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量,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求。
在农作物的生产田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地头地边的庄稼长得好,产量高。如玉米棒大,粒多,产量突出。大豆结荚多,籽粒饱满,产量明显高。这种现象人们称为“边行优势”。追其原因,主要是通风透光条件好。由此启示,要想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就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使粮食产量有一个新的突破。据科学家研究,农作物的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积累起来的,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太阳的光能通过叶绿素的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有机物质即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粮食。可是,玉米对太阳能利用的理论值为20%-28%,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阳光并不能完全为玉米叶片吸收利用,去掉“返射”“散射”“漏射”大部分光能,一般大田生产上光的实际利用率只有0.4-1%,最高的只有4-5%,所以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还有很大潜力。生产实践证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根本途径,一是选择高光效品种,二是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
选用紧凑型的高光效玉米杂交种; 根据大量科学试验结果和生产实践,选用紧凑型的耐密植高光效的玉米杂交种,是实现玉米高产再高产的有效途径。随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平展型稀植玉米品种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地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平展型玉米品种严重地发生空秆、倒伏、感病,成了目前玉米单产水平的限制因子。我国大田玉米的密度低于国外玉米主产区,这是制约我国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选用紧凑型的耐密植的高光效玉米品种势在必行。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形态及生理特点是 1、叶夹角小,叶向值大。叶夹角是决定群体透光和受光姿态的重要指标,叶片与茎秆夹角小,则说明叶片坚挺上冲,有利于中下部叶片受光,紧凑型玉米果穗上部叶夹角为22.55°,下部叶片夹角为38.45°,全株平均23.14°,而平展型的叶夹角为33.76°;叶向值是表示叶片与茎杆夹角大小及叶片在空间下垂程度的综合指标,叶向值越大,表明叶片越上冲,截获的光能越多。紧凑型玉米叶向值全株平均为36.81°,平展型玉米全株叶向值平均28.1°。
2、叶面积分布合理,叶面积指数大。紧凑型玉米穗位以上的叶面积占全株总叶面积的45.2%,穗位以下叶面积占全株的54.8%,而平展型玉米穗位以上叶面积占全株叶面积的62.7%,穗位以下叶面积占37.3%,紧凑型玉米穗位以上叶面积较小,这种分布状态对增加群体透光率十分有利,紧凑型玉米品种在叶面积指数达到5.15-5.25时,穗位处透光率为38%-37.6%,而平展型的只有30.1%。由于叶片分布合理,田间光照条件得以改善,使紧凑型玉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展型品种叶面积指数提高与光合生产率下降之间的矛盾。大量研究表明,平展型玉米品种高产栽培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为3.5-4.0,超过4.0则株丛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基部黄叶多,茎秆细弱,空秆、秃顶增加,产量下降。而紧凑型品种高产栽培有效最大叶面积指数可达到5.0-7.0,直到成熟时仍可保持在3.0-3.5。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表明光合面积的增加,叶面积指数的突破是紧凑型玉米品种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
3、光合势大,经济系数高。玉米产量主要取决于群体的光合势和经济系数。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叶片的工作时间,二是叶片的工作效率,光合势代表一个群体的叶面积所进行光合作用的天数,用平方米·日/公顷表示。所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光合势愈大,群体光合时间长,干物质积累多,产量也越高。据测试,紧凑型玉米品种总光合势为350万平方米·日公顷,平展型玉米品种总光合势为250万平方米·日公顷。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占干物质总量的比值。实践证明,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经济系数一般是0.5-0.55,而平展型玉米杂交种一般是0.4-0.45。据农业科学研究证实,经济系数增加1.0,产量最低可增加20%。
4、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净同化率是指叶片光合作用生产的干物质,扣除呼吸消耗后的净积累量。紧凑型玉米净同化率7.79克/(平方米·日),而平展型玉米为5.33克/(平方米·日)。
5、叶绿素含量高。紧凑型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程度显著小于平展型玉米。这是紧凑型玉米生长快,后期灌浆速度快,干物质积累速度高,籽粒产量高的内在因素。据测定,紧凑型玉米叶绿素含量比平展型的高13.7%,光和强度高27.06%。
目前有采用玉米和大豆按2×2比例进行间作的,缺点是产量提高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高米豆通透种植新方法,以解决目前玉米和大豆间作时产量提高不明显的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选地、整地、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其特征在于 a、选地东西垄向、垄长大于100米,垄数大于30垄,垄间距60~65厘米; b、整地土壤化冻深度15厘米,在已清除根茬的地块实行三犁成垄,结合深施底肥,深度10~30厘米,随打垄随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c、选种 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和稀植大穗型品种; 大豆选用耐稀植的品种; d、适时播种当5-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10℃,土壤含水量18%~22%时,先播种玉米,大豆晚于玉米7~10天播种;播种方法是玉米种四垄,其中两个边行播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该稀植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中间两行播种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该密植玉米埯距40厘米,每埯双株,相邻该四垄玉米种大豆四垄,都为耐稀植的品种,该大豆埯距50厘米,每埯双株,在该四垄大豆中间的垄沟中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该稀植型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或是玉米种六垄,其中两个边行播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该稀植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中间四行播种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该密植玉米埯距40厘米,每埯双株,相邻该六垄玉米种大豆六垄,都为耐稀植的品种,该大豆埯距50厘米,每埯双株,在该六垄大豆中间的垄沟中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该稀植型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
本发明中,玉米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选择郑单958或吉单209,稀植大穗型品种选择绿育9911或绿育9915,大豆耐稀植品种选用吉新豆一号。
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在于 1、优选品种是高产的内因。生产实践证明,选用最佳的高产品种,能充分发挥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玉米耐密植的高产品种,如郑单958,稀植大穗型品种,如绿育9911,绿育9915,大豆选用耐稀植吉新豆一号。
2、增加密度、构建高产群体是高产的关键。玉米和大豆是靠群体增产,只有保证密度,才能创高产。玉米半公顷保苗不能少于5.3万株,大豆半公顷保苗不能小于3万株。
3、科学种植是高产的条件。实践证明,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良好,作物光能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增强,是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在田间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纵向高矮不同作物间作,横向扩大埯距,这样达到纵横交错通风透光,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4、深松土壤是高产的基础。深松土壤为根系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增强根系的活力,扩大作物根系的活动范围,保证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转,促进地上部分的健壮生长,根深叶茂是高产的基础。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单位面积株数增加。玉米和大豆通过立体通透方式种植,并采取缩株增密,扩埯距加株等措施,在半公顷面积上可种植玉米53000株以上,相当于清种一公顷的株数。再加上半公顷大豆面积,一公顷变成一公顷半的面积。
2、光能利用率提高。高矮不同的两种作物种植在同一面积上,高矮形成了通风透光的走廊,间作体现了两种作物的优势互补,大豆矮杆喜阴,玉米高杆喜阳,高低搭配立体种植,充分利用光能,利用二者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差”、“时间差”有效地发挥光、肥、水、气、热等有限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弥补单作的不足。米豆间作变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增加了受光面积,间作玉米侧面受光量明显增加,从而延长了玉米的光合时间,增加了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据北京农大测定,米豆间作,玉米行的平均透光率比单作提高10-20%,有效光照时间增加9.9%。米豆间作,两种作物搭配形成的复合体,其密度和叶面积指数超过单作的限制,据研究测定,单作玉米的最大叶面积指数是4.45,间作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可超过5.14。据研究测定,玉米在单作条件下,午后一时二氧化碳为常量的70%时,若不进行通风,一分钟可将周围的二氧化碳耗尽,一般说,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到常量的80%时,光合作用明显下降,如下降到50%时,光合作用接近停止状态。间作玉米地块风速比单作高2-4倍,从而改善群体内的二氧化碳供应,提高光合强度,增加作物产量。
3、边行优势增强。如玉米和大豆的4∶4间作,大豆垄沟又增加一行玉米,在5行玉米中有3行是边行,占玉米行数的60%。利用边行通风透光好和根系吸收范围大的有利条件提高产量。玉米边行生力显著高于中间行,边第一行比单作高一倍,第二、三行比单作高20-40%,超过6行以上时,增产效果不明显。
4、地下因素和作物适应性互补。玉米根系分布深度和大豆根深大致相同,但是密集层不同,玉米根群密集深度在40-55公分内,大豆密集层在20-30公分内。将两种作物间作,可分层利用养分和水分,在空间上显示出互补现象。豆类作物可借助其共生固氮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相对需氮少,而需磷钾多,玉米需氮、磷、硅比较多,生产上将需肥和吸肥特点不同的作物搭配种植,在养分上显示互补现象。间作营造优越的适应大豆生产的田间小气候,玉米株高,形成了大豆田间的防风带,降低了水分的蒸发,空气湿度大光照辐射力强,有利大豆生长发育。两种作物各有不同的病虫害和对恶劣天气的适应反应。一般来说,单作抗衡自然灾害的能力偏低,间作利用作物不同的抗逆性和适应力,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5、无效穗减少,结实率提高。玉米不同品种实行合理间作,延长受粉期,提高结实率,两个品种互相授粉,并能提高粮食品质,使粮食的商品等级提高。近几年,由于气候和施肥不当等原因,一埯单株玉米生产田80%出现无效小穗现象,玉米通过一埯多株种植,基本上一株只结一个穗,大大降低了无效小穗的发生。另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结论,玉米杂交当代可增产5%以上。
6、合理轮作,提高地力。如玉米∶大豆的4∶4间作,下年可进行合理轮作,对其他作物来说,大豆根系为直根系,入土较深,可以疏松土壤,而且在根上长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除本身需要外,还遗留在土壤中一部分氮素,供给后茬作物利用。据研究测定,大豆茬可为后茬留下的氮素相当于326斤尿素。据吉林省调查,在东北地区,大豆茬种玉米可增产18%以上。
按吉林省玉米最高平均产量每公顷24000斤,玉米每斤0.56元计算,平均每公顷收入13440元。采用本发明的经济效益,以玉米和大豆按4∶4垄种植,平均每公顷收入18763元,比玉米单作多收入5323元。如果按全省玉米面积275万公顷的7%,19.25万公顷,推广此项农业技术,玉米大豆面积为1∶1,大豆面积也是19.25万公顷,共38.5万公顷,共增加收入20.5亿元。所以本发明是投入少,收效大的新种植方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增强,加快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步伐,将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包括选地、整地、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其特征在于 a、选地东西垄向、垄长100米,垄数30垄,垄间距60~65厘米; b、整地土壤化冻深度15厘米,在已清除根茬的地块实行三犁成垄,结合深施底肥,深度10厘米,所用工具为深松犁,随打垄随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c、选种。
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郑单958,稀植大穗型选用绿育9911; 大豆选用耐稀植的品种,吉新豆1号,该品种已经由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受理了品种申请,该品种的申请人为吉林省吉新种业有限公司,申请号为20050627.7,申请日为2005年10月27日; d、适时播种当5-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10℃,土壤含水量18%~22%时,先播种玉米,大豆晚于玉米7~10天播种;播种方法是玉米种四垄,其中两个边行播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该稀植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中间两行播种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该密植玉米埯距40厘米,每埯双株,相邻该四垄玉米种大豆四垄,都为耐稀植的品种,该大豆埯距50厘米,每埯双株,在该四垄大豆中间的垄沟中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该稀植型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
田间管理中,增施肥料是高产的保障,密度增加,施肥要相应增加,才能做到以肥保密,以密增产,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45~50立方米,化肥每公顷施2500斤左右,其中包括施尿素1200斤,二氨800斤,硫酸钾500斤,硫酸锌30斤。在肥料运筹上,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苗期在玉米拔节前,将氮肥总量的30%左右加全部磷、钾、锌肥,沿苗一侧开沟深施,15-20公分,以促根壮苗,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11-12片叶展开时,追施总氮肥量的50%左右,以促穗大粒多。花粒肥在子粒灌浆期追施总氮肥量的15-20%,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增加粒重。大豆垄沟玉米要进行刨埯追肥。
实施例2 包括选地、整地、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其特征在于 a、选地东西垄向、垄长200米,垄数60垄,垄间距60~65厘米; b、整地土壤化冻深度15厘米,在已清除根茬的地块实行三犁成垄,结合深施底肥,深度20厘米,随打垄随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c、选种。
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吉单209,稀植大穗型选用绿育9915; 大豆选用耐稀植的品种,吉新豆1号; d、适时播种当5-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10℃,土壤含水量18%~22%时,先播种玉米,大豆晚于玉米7~10天播种;要让玉米种子集中的落到每埯里,播种方法是玉米种四垄,其中两个边行播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该稀植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中间两行播种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该密植玉米埯距40厘米,每埯双株,相邻该四垄玉米种大豆四垄,都为耐稀植的品种,该大豆埯距50厘米,每埯双株,在该四垄大豆中间的垄沟中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该稀植型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
实施例3 包括选地、整地、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其特征在于 a、选地东西垄向、垄长500米,垄数100垄,垄间距60~65厘米; b、整地土壤化冻深度15厘米,在已清除根茬的地块实行三犁成垄,结合深施底肥,深度30厘米,随打垄随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c、选种。
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郑单958,稀植大穗型选用绿育9911; 大豆选用耐稀植的品种,吉新豆1号; d、适时播种当5-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10℃,土壤含水量18%~22%时,先播种玉米,大豆晚于玉米7~10天播种;播种方法是玉米种六垄,其中两个边行播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该稀植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中间四行播种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该密植玉米埯距40厘米,每埯双株,相邻该六垄玉米种大豆六垄,都为耐稀植的品种,该大豆埯距50厘米,每埯双株,在该六垄大豆中间的垄沟中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该稀植型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高米豆通透种植新方法,包括选地、整地、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其特征在于
a、选地东西垄向、垄长大于100米,垄数大于30垄,垄间距60~65厘米;
b、整地土壤化冻深度15厘米,在已清除根茬的地块实行三犁成垄,结合深施底肥,深度10~30厘米,随打垄随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c、选种
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和稀植大穗型品种;
大豆选用耐稀植的品种;
d、适时播种当5-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10℃,土壤含水量18%~22%时,先播种玉米,大豆晚于玉米7~10天播种;播种方法是玉米种四垄,其中两个边行播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该稀植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中间两行播种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该密植玉米埯距40厘米,每埯双株,相邻该四垄玉米种大豆四垄,都为耐稀植的品种,该大豆埯距50厘米,每埯双株,在该四垄大豆中间的垄沟中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该稀植型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或是玉米种六垄,其中两个边行播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该稀植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中间四行播种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该密植玉米埯距40厘米,每埯双株,相邻该六垄玉米种大豆六垄,都为耐稀植的品种,该大豆埯距50厘米,每埯双株,在该六垄大豆中间的垄沟中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该稀植型玉米埯距50厘米,每埯3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高米豆通透种植新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选择郑单958或吉单209,稀植大穗型品种选择绿育9911或绿育9915,大豆耐稀植品种选用吉新豆一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高米豆通透种植新方法,属于农作物的栽种方法。包括选地、整地、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和稀植大穗型品种;大豆选用耐稀植的品种;播种方法是玉米种四或六垄,其中两个边行播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中间播种紧凑型耐密植高光效品种,相邻种大豆四或六垄,都为耐稀植的品种,在该六垄大豆中间的垄沟中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是投入少,收效大的新种植方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增强,加快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步伐,将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文档编号A01B79/00GK1961635SQ200610163208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6日
发明者许君, 肖俨, 史占忠, 许冬明 申请人:许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