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及其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380934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及其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植物化学保护领域,特别涉及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化学杀菌剂及防治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由灰葡萄孢真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低温季节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由于没有抗该病的番茄品种,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只能依靠使用杀菌剂。由于番茄灰霉病菌极易发生抗药性变异,这导致某些杀菌剂使用浓度的提高,甚至使某些杀菌剂失去防治作用。这些情况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和番茄亩产量下降的同时,过量的使用农药也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由于菜农无法预测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变异的情况,菜农很难使用一般的市售杀菌剂获得对番茄灰霉病的理想控制。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及其防治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能够长期有效地防止灰霉病菌抗药菌群的流行,并减少杀菌剂的使用,稳定高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2、技术方案一种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二种复配的用于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A和B,杀菌剂A由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配制25-35%的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和5-15%的2,4,5,6四氯-1,3-苯二甲腈原药,其余为助剂和水,加工成有效成分为40-50%的超微可湿性粉剂型或40-50%的悬浮剂型;杀菌剂B由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配制10-15%的3,4-二乙氧苯基氨基甲酸异丙酯,10-15%的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和15-20%的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物(前两种杀菌剂为杀菌剂多霉灵的组成成分),其余为助剂和水配成40-50%的超微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
杀菌剂A中的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为N-3,5二氯苯基丁二酰亚胺。
一种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单作用位点杀菌剂(注所谓单作用位点杀菌剂是指对病原菌仅有一个作用位点,病原菌的决定敏感性的位点是由单基因决定的,该基因发生突变,即可改变病菌对该杀菌剂的敏感性。)与广谱性的多作用位点杀菌剂(注所谓多作用位点杀菌剂是指该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菌多个生理过程抑制病原菌,病原菌几乎不可能在被抑制的多个位点同时发生突变产生抗性。)的复配使用来阻止或减缓灰霉菌对单作用位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所导致其失去优良的防治效果,同时分别用复配的杀菌剂A处理番茄花和用复配的杀菌剂B对整个植株喷雾施药,使不同的两种复配杀菌剂A、B对田间灰霉菌施加不同的选择压力,达到有效控制灰霉菌抗药菌群造成病害流行效果。
作为复配的杀菌剂A和B中的有效成分为单作用位点杀菌剂与广谱性的多作用位点杀菌剂的配合使用;在番茄每一蓬花开放时,将杀菌剂A以重量计稀释500-600倍后用小喷雾器喷施或浸沾花处理番茄花一次;在番茄定植以后当叶片上有灰霉病出现时确定第一次用药的时间,用杀菌剂B以重量计稀释为500-600倍,对作物进行全面的喷雾处理,以后在病害的高发季节结合灌水和在连续阴雨天气前喷施杀菌剂B2到3次,且全部喷施次数为3到4次,喷雾间隔期控制在10-15天。
3、优点及效果导致保护地中番茄灰霉病的流行的原因,除施药不及时等防治方法不当外,最主要的就是灰霉菌的抗药群体已成为主要群体,调查表明,在常年连续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温室中,抗药菌群的比例可达到90%以上,对药剂的抗性水平可提高1000倍,多霉灵这种新型的负交互抗药性的复合杀菌剂在中国应用不到3年的时间后,本发明人就在国内首次报导了多霉灵抗药突变体的存在。2000年本发明人还首次证明了灰霉菌中准性生殖过程的存在,表明灰霉菌通过准性生殖过程可以产生复合抗药性的菌,单纯的杀菌剂的复配使用也不是解决抗药性的有效途径。所以,开发防止抗药菌群产生及流行的抗药性治理技术是保证杀菌剂持久有效的根本方案。根据对田间灰霉菌抗药菌群的消长变化规律,我们发现,二甲酰亚胺类抗药菌群适应性相对较低,在生长季开始时比例较上一生长季结束时低的多,降低80%以上,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药菌群在相临的生长季之间相对稳定,在国内发现的多霉灵的抗药菌系与国外报道的相比属低抗类型,对于多作用位点杀菌剂,象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物(福美双)和四氯间苯二腈(百菌清)等,灰霉菌不能产生持久的或有效的抗性,这些发现为抗药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可能性。即用福美双与多霉灵复配使用,防止或减缓灰霉菌对多霉灵产生抗药性或抗药性菌群比例增加过快,用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沾花处理,这样其对田间灰霉菌所施加的选择压力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从而避免生长季内抗药菌群比例的快速上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传统方法的灰霉病防治效果在50%-80%相比,本方法的防病效果稳定在95%以上,病果率一般不超过2%。防治相同面积,本方法使用的杀菌剂用量只需传统方法的一半左右。
具体实施例方式
番茄灰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中最主要的流行性病害之一,由于其在单作用位点杀菌剂的选择压力下能在较短的周期内产生抗药性,使杀菌剂的防治效果降低,如对二甲酰亚胺类和N-乙酰苯胺类等杀菌剂,或使杀菌剂失去防治效果,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现有的防治灰霉病的所有单作用位点杀菌剂都无法摆脱抗药性的问题。本研究在首先了解灰霉病流行规律的基础上,从抗药性治理的角度,并根据多年的田间菌群变化规律调查,提出了新的杀菌剂使用的配方和应用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难题。
防治方法的原理所谓多作用位点是指杀菌剂对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影响其多个生理反应过程来实现的,这几个作用位点同时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多作用位点杀菌剂的防效不是特别理想,但与单再作用位点杀菌剂配合使用使可以减缓病原菌对单作用位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所谓单作用位点指杀菌剂对病原菌的作用位点是单一的,一旦这个关系发生变化,病原菌对该杀菌剂的敏感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失去作用。
(一)、实验地选择实验地选择在沈阳市东陵区英达乡生产农户保护地番茄的农户。该农户生产番茄已有7年的历史,早春季节的灰霉病已成为长发病害。实验在2001和2002年连续进行了2次。栽培品种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的L402。
(二)、实验药剂及使用方法1、复配杀菌剂A、B组合处理(1)、杀菌剂A的配比为30%的菌核净(化学名称N-3,5二氯苯基丁二酰亚胺,此外还可以为速克灵或农利灵)和10%的百菌清(化学名称四氯间苯二腈(2,4,5,6四氯-1,3-苯二甲腈)原药加助剂(如2.9%农乳500、3.2%BX、1.3%聚乙烯醇和2%丙二醇)和水加工成有效成分为40%的悬浮剂型。
(2)、杀菌剂B的配比为15%乙霉威(化学名称3,4-二乙氧苯基氨基甲酸异丙酯)、15%多菌灵(化学名称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和10%的福美双(化学名称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物)用助剂(4.5%农乳500、4%BX、4%聚乙烯醇、1%拉开粉和2%丙二醇)和水配成40%的悬浮剂。
在番茄灰霉第一蓬花开放需要座果剂类的生长激素沾花时,用沾花药剂将杀菌剂A稀释500-600倍,与沾花剂一起处理番茄花(根据沾花剂的使用方法要求用小喷雾器喷施或侵沾花)。杀菌剂B在番茄定植以后使用,使用浓度为500-600倍液,喷雾间隔期控制在10-15天即可。使用前观察番茄叶片。当叶片上有灰霉病出现时决定第一次用药的时间。以后在根据天气预报在连阴天之前或灌水之前喷药,每生长季喷3-4次。
2、常规50%多霉灵WP按该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处理。
3、常规50%扑海因WP使用浓度按该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处理。
4、对照处理对照处理不使用任何防治灰霉病的杀菌剂,在处理2、3施药时用等量的清水对植株喷雾。所有处理的面积为10M2,重复4次。由于实验涉及到不同处理产生的抗药菌群变化相互影响,各处理按顺序排列并且用对照处理间隔开,以获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
(三)、结果调查防治效果以不同处理的中期和末期的病果率、产量来评价。其中中期病果率的总数为第1、2蓬果,末期病果率的总数为1到3蓬果的总数,每次调查时将病果摘除带出温室。产量调查截止到第3蓬果的产量。3蓬果以后受灰霉病的影响不大,不在调查统计范围。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四)、实验结果(一)2001年实验结果2001年实验温室中番茄的定植时间是2月5日,2月15日发现有少量的灰霉病叶,三个处理进行了第一次药剂喷雾,以后处理2和3采用传统的防治方法,间隔15天左右施药一次,共施药5次,处理1的杀菌剂B喷雾3次。杀菌剂A在3月15号开始第一次沾花处理。实验结果列与表1中。
(二)2002年实验结果2002年实验温室中番茄的定植时间是2月18日,3月4日发现有灰霉病叶,进行了第一次药剂喷雾,3月27日开始用杀菌剂A沾花处理。其余方法与2001年相同。实验结果列与表2中。
表1 2001年实验结果与统计


表2 2002年实验结果与统计

2001年和2002年的结果基本接近,杀菌剂A、B组合处理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远远优于多霉灵和扑海因单两种杀菌剂独使用的处理,统计数据表明差异显著。最近2年杀菌剂A、B组合处理的示范使用效果也同样是非常优良与稳定的,可见,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害,而且可以不使现有的番茄灰霉病菌产生新的突变株。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该杀菌剂为包括有二种复配的用于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A和B,杀菌剂A由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配制25-35%的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和5-15%的2,4,5,6四氯-1,3-苯二甲腈原药,其余为助剂和水加工成有效成分为40-50%的超微可湿性粉剂型或40-50%的悬浮剂型;杀菌剂B由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配制10-15%的3,4-二乙氧苯基氨基甲酸异丙酯,10-15%的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和15-20%的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物,其余为助剂和水配成40-50%的超微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杀菌剂A中的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为N-3,5二氯苯基丁二酰亚胺或速克灵或农利灵。
3.一种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单作用位点杀菌剂与广谱性的多作用位点杀菌剂的复配使用来阻止或减缓灰霉菌对单作用位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所导致其失去优良的防治效果,同时分别用复配的杀菌剂A处理番茄花和用复配的杀菌剂B对整个植株喷雾施药,使不同的两种复配杀菌剂A、B对田间灰霉菌施加不同的选择压力,达到有效控制灰霉菌抗药菌群造成病害流行效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复配的杀菌剂A和B中的有效成分为单作用位点杀菌剂与广谱性的多作用位点杀菌剂的配合使用;在番茄灰霉第一蓬花开放时,将杀菌剂A以重量计稀释500-600倍后用小喷雾器喷施或浸沾花处理番茄花;在番茄定植以后当叶片上有灰霉病出现时确定第一次用药的时间,用杀菌剂B以重量计稀释为500-600倍,对作物进行全面的喷雾处理,以后在病害的高发季节结合灌水和在连续阴雨天气前喷施杀菌剂B2到3次,且全部喷施次数为3到4次,喷雾间隔期控制在10-15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植物化学保护领域,特别涉及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化学杀菌剂及防治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杀菌剂为包括有二种复配的用于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A和B,分别用复配的杀菌剂A处理番茄花和用复配的杀菌剂B对整个植株喷雾施药,使不同的两种复配杀菌剂A、B对田间灰霉菌施加不同的选择压力,达到有效控制灰霉菌抗药菌群造成病害流行效果。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能够长期有效地防止灰霉病菌抗药菌群的流行,并减少杀菌剂的使用量,稳定高效地控制病害发生。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本方法的防病效果稳定在95%以上,病果率一般不超过2%。防治相同面积,本方法使用的杀菌剂用量只需传统方法的一半左右。
文档编号A01N37/34GK1623389SQ200410050669
公开日2005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5日
发明者杨涛 申请人:杨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