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中华鲟海水驯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海水驯化养殖,具体地讲是江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淡水苗种经过海水驯化,逐渐转入海水中养殖的过程。
背景技术:
中华鲟是距今约2亿年前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孑遗种类,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6~8月到长江口进行溯河洄游,9~10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翌年10~11月到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立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仔鲟顺流而下,次年4~5月间,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水域,幼鲟入海前在此逗留5个月左右,体长由10厘米左右增加至30厘米左右。
由于长江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切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的通道,葛洲坝工程已迫使中华鲟在葛洲坝下产卵繁殖,长江中华鲟自然产卵场已大幅度减少,国家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的办法予以增殖和保护。然而,三峡工程的兴建将进一步改变长江水域水流分配的时空格局,生态环境和水文状况将发生相应变化。目前,人工增殖放流仅局限在长江水域及长江口水域,而进行生产的船只、插网及流刺网极易对幼鲟造成伤害,河口区的涨落潮也会造成幼鲟的搁浅。为有效地保护幼鲟的增殖数量,可以通过海水驯化,经海水暂养后,直接在海中进行人工放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中华鲟淡水苗种经过海水驯化转入海水中养殖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中华鲟淡水苗种通过逐渐提高养殖水盐度,过渡到海水饲养,即中华鲟淡水苗种经海水驯化至32‰的海水中饲养。
所述海水驯化,是将养殖水盐度在15‰前,每三天提高盐度~5‰;盐度15~25‰间,每五天提高盐度1~3‰;盐度达25‰后,将中华鲟苗种驯养15~30天,然后每三天提高盐度1‰,过渡到盐度为32‰的海水中。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驯化的苗种成活率高;2、苗种从淡水过渡到海水时间短;3、可以在我国沿海任何地区进行驯化后实施人工增殖放流。
本发明对于更好地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鱼类,恢复我国中华鲟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2001年1月18日从武昌运至青岛150尾中华鲟鱼苗,体重为5.55~9.29g,体长为10.8~14.0cm。养殖水是自来水经充空气20小时后使用,日换水3/4,水温为8℃。2月3日开始驯化,养殖水盐度每三天提高5‰,2月17日养殖水盐度达15‰;每五天提高3‰,2月27日盐度达25‰,经过15天驯养后,3月15日开始每三天提高1‰,至4月4日安全过渡到32‰的海水中。
另外,经试验,海水驯化过程中,将养殖水盐度在15‰前,每三天可以提高3~5‰;盐度15~25‰间,每五天可以提高1~3‰;当养殖水盐度为25‰时,中华鲟苗种可以驯养15~30天,亦可达到本发明目的,由于其实施较为简单,故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
1.中华鲟海水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中华鲟淡水苗种经海水驯化至32‰的海水中饲养;所述海水驯化,是将养殖水盐度在15‰前,每三天提高盐度3~5‰;盐度15~25‰间,每五天提高盐度1~3‰;盐度达25‰后,将中华鲟苗种驯养15~30天,然后每三天提高盐度1‰,过渡到盐度为32‰的海水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鱼类海水驯化养殖,具体地讲是江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淡水苗种经过海水驯化,逐渐转入海水中养殖的过程。中华鲟淡水苗种通过逐渐提高养殖水盐度,至盐度32‰的海水中饲养。本发明对于更好地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鱼类,恢复我国中华鲟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档编号A01K61/00GK1748488SQ20041005041
公开日2006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15日
发明者肖志忠, 李军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