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方法

文档序号:189863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中的鱼类养殖,是一种在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中的高产养鱼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北方地区广阔的半咸水和盐碱性水域中,只有较少部分得到开发利用。半咸水和盐碱性小型水库因其水面较小,水质容易控制,管理方便而开发利用率较高,但养鱼单产普遍较低(均在100千克/公顷以下)。较大型水域的渔业开发利用率和养鱼单产则更低,大部分处于荒芜状态,渔业资源白白浪费。试验表明,盐碱性半咸水小型水库,只要采取得力的技术措施,是可以进行高产开发的。目前,对盐碱性小型水库的渔业开发利用,也只限于中国黄淮海地区的氯化物型水体,对内陆高碱度、高pH值的碳酸盐型水体,尚无渔业利用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的自然特征,通过生态环境改良,使水体渔业生产性能提高,营造鱼类良好的生存条件,选择合适的鱼类品种及放养模式,辅以科学的养殖管理措施,同时增殖资源,提高放养鱼类的产量,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的方法。
本发明主要包括如下关键技术。
1、生态环境改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引种水生植物盐碱性小型水库水草较少,特别是沉水植物贫乏,这是造成渔业生产性能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试验水库A通过引种菹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已将该水库改造成为以菹草为优势种的水草型水体,饵料基础及理化环境均有所改善。
(2)科学施用有机肥有机肥的施用方式均以泼洒粪水施追肥为主,改变过去传统的基肥施用方式。实践表明,如果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掌握适宜,不施基肥的效果要好于传统施基肥的效果。基肥常在水体底部且数量较大,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分解,但不能全部分解,即使已经分解后的营养物质上升到水层中,参与物质循环的时间也是比较缓慢的。而那些未被分解的肥料还要不断地耗氧分解,又因水底一般都为缺氧层,溶解氧并不十分丰富,所以分解速度较慢。这不但影响了对肥料的利用效率,还会降低物质循环的周转速率,同时也将进一步恶化水体底层的溶解氧条件。而采用施追肥的方式,有机肥(畜禽粪便)经过充分的分解发酵,减小了进入水体后的分解耗氧;将粪肥调成粪水后全水面泼洒,延长了肥料在水层中的停留时间;施肥时间掌握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上层水溶氧丰富甚至过饱和时,可充分利用水体的溶解氧甚至过饱和而外溢的溶解氧,既减少了溶解氧流失,又加快了肥料分解速度。采用这种少量多次经常化的追肥方式,不但早期能够使盐碱性水质很快肥起来,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对肥料的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的周转速率。如按传统施基肥的方法,水体施放鸡粪后4天,浮游植物即出现高峰,而按此方法施放鸡粪后3天就出现了数量的高峰期。一般5、6、9月每隔5~7天追施一次,7、8月高温季节10~15天追施一次,每次用量1200~1500千克/公顷。
(3)施化肥水库水温达到18℃以上时,在大量追施有机肥的同时,开始追施化肥。在保持水体透明度30~40厘米的情况下,水温20~25℃时,9~10天追施一次,施用量为硫酸铵4.2~4.8克/立方米水,氯化铵2.0~2.8克/立方米水,过磷酸钙0.8~1.2克/立方米水;水温在26℃以上时,以相同的用量5~7天施一次。如果遇到连续阴天下雨,则天一放晴马上追肥。当水层中三种无机氮(NO-3、NO-2和NH+4)含量较低、N/P值不高(在7.0以下)、氮磷比例不适宜时,应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使上述硫酸铵、氯化铵的用量占到化肥总施用量的70~85%,以调整N/P值达到10左右的适宜范围。
(4)利用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也具有调节水质的作用,而且可降低养鱼成本,不与农业争水争肥,增产潜力较大,效果显著。如试验水库A利用引水渠道,将库区居民的生活污水引入水库,年入库量达4.2万立方米,相当于该库年均径流量的5~8倍。不仅满足了养鱼用水,而且为鱼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还起到调节盐碱水质、改良水库生态环境的作用。
2、选择主养鱼类。盐碱性水库水草较少,尤其缺少沉水饲料植物,浮游生物贫乏,底栖生物也不丰富,自然鱼产力一般在75~100千克/公顷,草食性鱼类和食底栖动物的鱼类均不宜多放。试验表明,鲢、鳙鱼无论是个体生长还是群体产量都是比较高的。而通过人为调控的水体,鲢、鳙鱼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投饵较困难,而有施肥(特别是有机肥)与补水条件,且盐度在4.5g/L以下的盐碱性水库,鲢、鳙鱼作为主养鱼类是可行的。通过施肥等改良水质措施,在中和水中的盐碱成分,降低盐碱度的同时,可较大程度地改善水体浮游生物状况。如试验水库B在养殖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45.92毫克/升,已达到我国高产池塘水平(40~50毫克/升),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8.82毫克/升,与浮游植物之比为0.192,较为合理。浮游生物组成均为鲢鳙喜食易消化的硅藻、衣藻及轮虫和原生动物等。浮游生物质量高、数量大,为鲢鳙鱼提供了较高的生产力。试验水库A虽然浮游动物生物量显著低于浮游植物(分别为0.12毫克/升和23.74毫克/升),但浮游植物中的硅藻和隐藻等鲢鱼易消化的种类,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0~90%,这也是该水库鲢鱼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鳙的主要原因。浮游动物中轮虫和原生动物生物量共占95%以上,鳙鱼生长速度也较一般盐碱性水库快。在鳙、鲢之比为1∶5~7的情况下,鲢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鳙,这表明鲢鱼还有一定的放养潜力。综上述可见,盐碱性水库主养鱼类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有机肥较多且容易解决的地方,可选择鲢鳙作为主养鱼类;而在青饲料和精饲料较多的地方,可选择鲤、草鱼等吃食性鱼类作为主养鱼类。
3、选择适宜的放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放养模式。
(1)以鲢鳙为主的放养模式总放养量中鲢鳙共占80~90%,搭配放养草鱼、鳊、鲂等草食性鱼类10~15%,鲤、鲫共占领5~10%。该模式在养殖过程中,一般不投喂人工饲料,只采用施有机肥调节水质,培养天然饵料生物。若水库本身又是一个农、牧、渔相结合的综合养殖场,则每年还可提供部分饲料,这时的放养模式中,鲢鳙比例可降至70%左右,鲤、草鱼等吃食性鱼类的比例可增加到25%左右。
(2)鲤鱼和鲢鳙并重的放养模式该放养模式中,鲤鱼占总放养量的40%左右,鲢鳙鱼共占35%左右,其他搭养鱼类如草鱼、鳊、鲂、鲫等占25%左右。在养殖过程中,不施肥料,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4、就地培育鱼种。一是在灌区内开展稻田养鱼,为水库培育优质大规格鱼种,可解决水库放养所需70%的鲤、鲫、草鱼鱼种和40~50%鲢鳙鱼种。这样既可节约开支,又可缩短运输距离,提高投库鱼种的成活率。另一种途径是利用库湾培育鱼种,其培育鱼种的数量可占到投库鱼种总数量的30~40%。
5、合理放养鱼种。一是实行多规格多层次搭配,特别是主养鱼类的鱼种规格必须大些,体质要健壮。例如在主养鲢鳙鱼的放养模式中,鲢鳙鱼种采取大、中、小三种放养规格,即大规格鱼种在200克/尾以上,中规格鱼种在100~200克/尾,小规格鱼种在50~100克/尾;比例为大规格和小规格均为20%,中规格占领市场60%,使鱼类分期分批达到商品规格,便于成鱼均衡上市。另一种方法是以秋季放养为主,至少应占70%以上,而春季投放量占30%以下。增加秋季放养量,一方面可降低鱼类发病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鱼种越冬,提高成活率;三是下一年开春后可提早开食。
6、资源增殖。鲤、鲫、鳊、鲂等鱼类经济价值较高,在适当增加人工放养量的同时,应重视改善它们在水库内的自然繁殖条件,增殖其资源,提高产量。试验水库A主要采取如下三种措施,收到较好效果。
(1)控制水位为确保鱼类繁殖所需要的稳定水位,农业灌溉季节,开挖渠道从水库附近灌渠或泡沼引水,使出、入库水量基本平衡,从而改善了产卵生态条件,提高了已产鱼卵的孵化率和鱼苗成活率。
(2)增设人工鱼巢除了利用库内水草外,还应投放些树枝、旱草、稻草、麦杆等,布设人工鱼巢,进一步提高增殖效果。同时、为了防止野杂鱼残食鱼卵和仔、幼鱼,在鱼类集中产卵后,用密目网拦护鱼巢区或将鱼卵随鱼巢一并转入网箱,单独孵化,则可大大提高孵化率和仔、幼鱼成活率,对资源增殖作用较大。
(3)清除野杂鱼尽量清除库中乌鳢、鲇鱼及其他一些小型野杂鱼类。它们不仅吞食大量鱼卵,还残食养殖鱼类的仔、幼鱼及其鱼种,对放养鱼类早期威胁较大。除了在秋冬季节加强对这些野杂鱼的捕捞外,还要在产卵繁殖季节用密目网和浮刺网,在近岸边区域捕杀。
7、消落区种植青饲料。消落区种植的青饲料被水淹没后,除短时间被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直接利用外,大部分被微生物分解,参加到水体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成为浮游植物的营养物质,从而增加了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促进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管理生长。同时,还有利于改良库区的盐碱土壤。
8、加强前、后期的养殖管理。盐碱性水库早期的水质相对较好,其盐碱度相对较低,以后随着水分蒸发,水体浓缩,水体盐碱度逐渐升高。如果后期补充一部分水,则可降低水体的盐碱度。所以,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强化管理生长旺季的中期养殖管理的方法,而加强前、后期的饲养管理,即在前后期应相对提高饲料的质量与投喂数量,同时增加施肥量。
9、防止鱼病。小型水库高产养鱼,鱼病防治是一项重要措施。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7~10分钟。7~8月高温季节,每隔半月左右全库泼洒一次漂白粉,用量为1.5克/立方米水。6~7月以浸泡法使用菖蒲、艾蒿、柳树枝、松树枝等中草药,其用量为250~300千克/公顷,投放在鱼类经常活动的水区,20天左右更换一次,防病效果较好。
10、常年捕捞。改变传统的“年初放养,年末大捕,集中上市”为日常小捕与年终大捕相结合,商品鱼按市场需求以鲜活均衡上市,从而缩短了养殖周期,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经济效益(日常小捕的鱼价较年末大捕集中上市提高1.6~3.2元/千克)。日常小捕捞有利于秋放养鱼种与库中鱼类安全越冬,又相对解决了底层鱼冬季捕捞的困难,降低了库存鱼密度,加快了鱼类的生长。小捕捞的产量可占到全年总产量的70~80%。由于小捕捞提高了鱼种回捕率和商品鱼起水率,减少库存鱼数量,因而为进一步增加鱼种放养量创造了条件,再结合多品种多规格的层次化放养结构,促进了库内养殖鱼类合理种群数量与种群结构的建立,为实现高产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试验水库A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西部的重盐碱地带,原始状态下水体含盐量为4.74克/升,总碱度为6.82毫摩尔/升,pH为9.44。采用本项发明技术进行水质环境改良,使水体含盐量降至3.28克/升,总碱度降至2.86毫摩尔/升的适宜范围(1~3毫摩尔/升),pH值稳定在8.7左右。采取以鲢、鳙鱼为主的放养结构,成鱼产量5年平均达到1411.4千克/公顷,比试验前的93.7千克/公顷增加了11.2倍。同时水体的营养盐含量也有明显的提高,如三种无机氮含量由0.242毫克/升提高到1.429毫克/升,有效磷酸盐含量由0.093毫克/升增加到0.163毫克/升,N/P值由2.6提高到8.7。
具体实施例方式应用实例试验水库A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盐碱地带,养鱼水面2.4公顷。实施渔业开发试验前,水体pH值为9.44,含盐量为4.74克/升,总碱度为6.82毫摩尔/升,总硬度为2.64毫摩尔/升,COD值为12.63毫克/升,铵态氮含量为0.139毫克/升,硝态氮为0.096毫克/升,亚硝态氮为0.007毫克/升。首先进行生态环境改良。通过向库内移植菹草,增加了库内水草生物量,使该库渔业生产力明显提高。一个生长期向库内施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9~13吨/公顷,施硫酸铵和氯化铵7800~12000千克/公顷。水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库地处重度盐碱地带,粮食生产不足,精饲料紧张,但库区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来源广,故采取主施有机肥、辅施化肥,主养鲢、鳙鱼的放养模式,总放养量中鲢鳙鱼共占80~90%。同时,为充分利用库内水草和底栖动物资源,搭配部分草食性鱼类和以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该放养模式中,草鱼、鳊、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放养量占8~12%,鲤、鲫等杂食性鱼类占4~8%。其放养结构见表1。同时还利用库湾培育鱼种。在一处面积为2.8公顷的坝拦和网拦相结合的库湾中,投入乌子鱼苗5.21万尾/公顷和4厘米体长的小鱼种3.65万尾/公顷,投喂精饲料964千克/公顷,施氮肥357千克/公顷,共培育出鱼种3.54万尾/公顷,平均规格18.4厘米。利库湾培育出的鱼种占到投库鱼种总数量的46.3%,从而降低了鱼种成本。坚持常年捕捞,使放养鱼种的总体回捕率由开发前的41.4%提高到77%,其中鲢鱼由9.3%增至44.4%,鳙鱼由17.8%增至47.0%,草鱼由15.0%提高到45.0%,鲤鱼由3.7%增至54.0%,鲫鱼由17.2%增至61.0%,对鱼产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消落区播种饲用玉米、水稻(饲用)、稗草等青饲料3.2公顷,平均产量达3.75万千克/公顷。综合运用本发明技术,使鱼主量明显增加,达到小型水库养鱼高产的预期目的。其试验结果见表2。
表1试验水库A的鱼类放养结构(单位kg,%)

表2试验水库A的鱼类起捕

权利要求
1.一种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方法,其特征是采用种植水生植物,施用有机肥泼洒粪水施追肥为主,合理追施化肥和引入生活污水等措施,改良水库生态环境;因地制宣选择主养鱼类和适宜的放养模式;利用水库消落区及灌区的稻田和库湾培育鱼种,提高投库鱼种成活率;采取以秋季放养为主的鱼种投放办法,并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合理搭配;在合理投放鱼种的同时,采取控制水位、设置人工鱼巢及清除野杂鱼等措施,增殖库内鱼类资源;利用消落区种植青饲料作物,解决大库鱼类部分饲料与肥料;养殖期间,加强前期和后期的管理,防治鱼病;实行成鱼的常年捕捞,做到均衡上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方法,其特征是引种菹草等水生植物,采用少量多次经常化的施肥方法,追施有机肥,水温达到18℃以上时,开始追施化肥;在有机肥料资源较多而且容易解决的地方,选择鲢鳙作为主养鱼类,放养量中鲢鳙鱼共占80~90%,搭配放养草鱼、鳊、鲂等草性鱼类占10~15%,鲤、鲫等杂食性鱼类占5~10%,在青饲料和精饲料较多的地方,选择鲤鱼和鲢鳙并重的放养模式,鲤鱼占总放养量的40%,鲢、鳙鱼共占35%左右,搭养品种草鱼、鳊、鲂、鲫等共占25%左右;用土坝或网拦库湾,培育大规格鱼种;所投放的主养鱼种分大、中、小三种规格搭配放养,秋季放养量占70%,春季放养量占30%;在灌溉季节,开挖引水渠道,从水库附近的泡沼和灌渠引水,使出、入库水量保持平衡,确保鱼类产卵繁殖所需的稳定水位,人工投放些树枝、杂草、稻草、麦秆等产卵附着物,秋季加强对乌鳢、鲇鱼及小型野杂鱼类的捕捞外,生殖季节用密目网和浮刺网在近岸水区捕杀;水库在低水位时,在低水位线以上地带播种饲用玉米、饲用高粱等青饲料作物;在前、后期相对增加饲料的质量与投喂量,同时增加施肥量;在养殖过程中,不定期地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捕捞上市,即“日常小捕”,其余成鱼年末一次性捕捞上市,即“年末大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方法,其特征是5、6、9月每隔5~7天追肥一次有机肥,7、8月高温季节10~15天追施一次,每次用量1200~1500千克/公顷。在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的情况下,水温20~25℃时,9~11天施一次化肥,用量为硫酸铵4.2~4.8克/立方米水,氯化铵2.0~2.8克/立方米水,过磷酸钙0.8~1.2克/立方米水,水温在26℃以上时,以相同的用量5~7天施一次。连续阴雨天,天一旦放晴马上追肥;在主养鲢鳙鱼的放养模式中,鲢鳙鱼种采取大、中、小三种规格搭配放养,大规格鱼种在200克/尾以上,中规格在100~200克/尾以上,小规格50~100克/尾以上;在鱼类集中产卵后,用密目围网拦护鱼巢区,防止野杂鱼残食鱼卵和仔、幼鱼;鱼种在入库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7~10分钟,7、8月高温季节,每隔半月左右全库泼洒一次漂白粉溶液,用量为1.5克/立方米水;在全年总量中,日常小捕占70~80%,年末大捕占20~30%。
4.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方法,其特征是化肥用量为总施肥量的70~80%;整个生长季节即6~9月份,以浸泡法使用菖蒲、艾蒿、柳树枝、杨树枝、松树枝等中草药,用量为250~300千克/公顷,放在鱼类经常活动的水区,20天更换一次;日常小捕捞的规格为鲢鱼1.0千克以上,鳙鱼和草鱼在1.5千克以上,鲤鲫鱼分别在0.6千克和0.15千克以上,鲂鳊鱼均在0.25千克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方法,其特征是在氮、磷比例N/P<7.0时,增加施肥用量,调整N/P值在7.0~12范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中的鱼类养殖,是一种在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中的高产养鱼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引种移植水生植物、科学施用有机肥及合理追施化肥等措施,改良水库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主养鱼类和因地制宜的放养模式,合理投放鱼种,利用灌区稻田和库湾就地培育鱼种,增殖水库内鱼类资源,消落区种植青饲料,加强前、后期饲养管理,注意防治鱼病,实行常年捕捞,做到成鱼均衡上市。
文档编号A01K61/00GK1465231SQ0213317
公开日2004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2日
发明者杨富亿, 李秀军, 王志春, 赵春生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